敬仰二老
——小记赵朴初与姜椿芳的交往点滴
记得是2008年4月中旬的一天,北京春光明媚,在前门躍武胡同8号,我专程拜访了老朋友纪恒俊、姜廷夫妇。纪老师是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歌剧演员,他夫人退休前在北京荣宝斋工作。三人饮茶聊天,我说这次来北京,一是看望你们;二是请你们帮个忙,能否找人引荐一下,我想采访二位前辈的亲戚,一位是赵朴初先生的夫人陈邦织女士,另外是常州名人姜椿芳的后人。
纪老师和他夫人听了哈哈大笑,开心地说道,佰明啊,你找对人了,不用那么麻烦。纪老师又道,姜椿芳是我的岳父大人,生前和赵朴老特熟,我们两家关系特好。于是纪老师和他夫人深情打开了记忆的话匣子,我快速记录,也就有了后面的这篇小文。
赵朴初是安徽安庆太湖人,他是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慈善家,又是著名的诗人、作家和书法家……
草婴(左)陪同姜椿芳(中)拜访巴金
姜椿芳,常州人,出生在武进西横林,曾任中央马列斯编译局副局长,中共高级干部,著名的革命活动家、翻译家、出版家,中国现代大百科全书之父,是常州人的骄傲。
他们俩均享誉海内外,其交往有五十余年的深情厚谊。抗日战争初期,从事慈善事业和佛教研究的赵朴初一次到上海难民所开展工作,认识了同在上海从事中共地下文化工作的姜椿芳,从此成了最亲密的朋友和战友。
赵朴初三十岁就被大家称为赵朴老,并不是长相显老,而是人们对他的尊重和敬佩。他年轻时就做过银行行长,却主动抛弃名利皈依佛门。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战后,赵朴初积极带领大家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组织妇女支前,动员和掩护300多名青壮年奔赴前线。当时赵朴初担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理事,慈联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常委兼收容股主任,千方百计救济安置难民。上海沦陷后,他和中共地下党合作,冒着生命危险并克服重重困难,把经过培训的千余名中青年难民送往皖南新四军总部,送往苏南、苏北参加抗战。他有句铁骨铮铮的名言:上马杀敌,下马念佛!为了革命需要和安全,他经常帮助中共地下党在一些寺庙举行秘密会议。
姜椿芳从小家境贫寒,于1928年16岁时随二伯离开家乡,迁居东北哈尔滨,课余学习俄语。因拿不出太多的钱进专门学校学习,只能去一白俄家里非正规零星学些片言只语。那位白俄人不会中文,英语也差劲,姜椿芳只能以懂点皮毛的英语与之交流,学习俄语难上加难。他多半用啃中俄字典和听俄文广播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硬是凭拼劲进入中东铁路工务段工作,担任俄文抄写员。1930年,他进入英亚通讯社(苏联塔斯社化身),担任俄文翻译。1931年加入共青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参与东北抗日宣传活动。他家人与抗联杨靖宇将军等关系密切,一些秘密会议就在他家召开,他母亲在门口放哨。有时,杨靖宇将军在那儿一住就是一个月,家里人都亲切地叫老张(杨将军的化名)。1936年夏,姜椿芳和金剑啸合编《大北画报》,因发表苏联作家高尔基病重的消息而被日寇逮捕,后经多方营救出狱,组织上决定让他转移到上海,也有了与赵朴初相识的机缘。
姜椿芳当时在上海任地下党文学、戏剧、新文字三个支部在内的文化总支部书记,后任党的文委书记,是上海革命文化运动的秘密领导者之一。期间与宋庆龄交往较多,结识了鲁迅、梅兰芳、周信芳等等一大批进步人士,与赵朴初经常见面,见面总是会心一笑。许多年以后,姜椿芳常对家人说,那时在上海,地下党经常在赵朴老的帮助下到各个寺庙开会,所以现在闭上眼都能走到寺庙的每一个角落。赵朴初也曾多次对姜椿芳的女婿纪恒俊说,你岳父在上海,看上去文质彬彬,话不多,但因懂俄文和肚子里东西多,讲世界反法西斯形势和革命理论数他最好,搞文化工作很在行。
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后,周恩来对从香港转到北京的姜椿芳说,你们这些老上海,要帮助陈毅市长接管大上海啰。姜椿芳在上海街头,穿上整洁的军装,腰间佩带手枪,好神气。解放初,大上海百废待兴,赵朴初负责华东生产救灾工作,姜椿芳受命组建上海俄文专科学校(现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此后,他们都从上海调到北京工作。赵朴初依佛缘行事,从事宗教工作;姜椿芳到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主持工作。他们虽然不在一个部门工作并从事不同职业,却心地坦荡,经常往来且无话不说。
“文革”中,赵朴初被扣上有严重问题的帽子在家接受审查,姜椿芳被莫须有的罪名关进秦城监狱近七年之久。1975年4月19日,在周恩来、邓小平的关怀下,姜椿芳终于出狱。赵朴初提前得到消息,告诉姜椿芳家人,说要出来了。第二天,赵朴初赶到姜椿芳家看望,二老相见潸然泪下,紧紧拥抱!那时的姜椿芳家,抄家抢走的许多珍贵字画中只有少部分被退还,且损坏严重,其中四幅被有关部门强行收购,里面有赵朴初送给姜椿芳的清代“十八罗汉图”,理由是封资修宣传迷信,每幅收购价为人民币二角,并强迫姜椿芳签字。他斩钉截铁地拒绝,更没要荒唐的八角钱,后那四幅字画均不知去向。赵朴初得知这一情况后长叹息,不胜惋惜。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病逝,天安门广场上,人们深切怀念好总理,痛骂“四人帮”倒行逆施,悼念的诗词和挽联如浩瀚海洋,其中有不少是模仿赵朴初诗词风格写的,有的干脆把作者姓名写为赵朴初。那段时间,姜椿芳的女婿纪恒俊一有空便去天安门广场,不敢用笔抄录那些诗词,只能用脑子强记,然后赶到赵朴初家复述给赵朴初和他夫人陈邦织听。在追查“天安门事件”及“政治谣言”的会上,赵朴初平时慈眉善目的菩萨相变成了怒目金刚。当时有关部门还分别找赵朴初夫妇谈话,气氛十分紧张,好像要把他们夫妇抓起来。姜椿芳在这种乌云压城的形势下,无所畏惧,经常与赵朴初见面,交谈政治动态,忧患意识积于心中。给姜椿芳女婿印象最深的是:赵朴初让在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当过副局长的姜椿芳在诸多马列经典著作查找有没有“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论述,姜椿芳只能摇摇头苦笑应之。赵朴初热爱北京,“四五”运动后,他对北京人民爱憎分明的立场很是赞赏,题诗:燧人取火非常业,世界从兹事事新。五十万年过一瞬,还看今日北京人。并将这首诗用毛笔书写赠送给姜椿芳的女儿姜廷和女婿纪恒俊。
1976年的金秋,粉碎“四人帮”,全国人民欢欣鼓舞。赵朴初日理万机,全身心投入到佛教事业中,协助党和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平时他洁身自好,只吃素食不图享受。当上全国政副主席不要房子,不要车子,不要警卫。姜椿芳积多年大愿,拼了老命、夜以继日地从事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伟大工程,在赠书仪式上受到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评价。恢复宗教事业与编著大百科全书相映成辉,二老互相鼓励,相互支持,功德圆满。
姜椿芳于1987年12月7日病逝,赵朴初悲痛万分,亲自为老友书写挽联:魔氛谷里,捷报遥闻,最难忘万喑孤灯时代传身手;文化园中,灵苗广种,不独是百科全书事业奠基人。
赵朴初于2000年5月21日仙逝,享年93岁。生前的1996年10月曾写下遗言: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高山仰止,二老的精神引领了我。从北京回来后,我加倍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多次受到单位嘉奖,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授予“平凡之星”称号。作为一名民进会员,我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业余时间加强学习,养成读书习惯,试着写一些散文、随笔,在报刊上发表了《火山与冰雪的灵魂之约》等文章。
作者:刘佰明,民进经科总支三支部会员。原工作单位为常州市税务局稽查局,会计师,现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