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萤火,点燃满天星河
谢仁冰作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创始人之一,其一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展现了民进人“爱国、民主、团结、求实”的优良传统。
辛亥革命时,谢仁冰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放弃到清政府驻外机构去工作的机会。
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成了沦陷区,他把家属安置在四川,自己留在上海,与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联系,为革命奔走。上海工商界进步民主人士王绍鏊、陈巳生、刘树梅、张纪元等经常在谢家中秘密聚会,商谈抗日救国之道。1944年,谢仁冰与王绍鏊、曹鸿翥、冯少山等组织“二酉社”,团结进步人士,进行抗日反蒋工作。
抗战胜利后,谢介绍上海文化界代表马叙伦与王绍鏊相识。于是,上海的文化教育界、新闻出版界的爱国民主力量,和工商界的爱国民主力量得到了结合并开始协同作战。双方首次聚会在北京西路的广和居楼上。马叙伦方面有郑振铎、傅雷、唐弢等,王绍鏊方面有谢仁冰、林双达、张纪元等。以后范围逐渐扩大,许广平、周建人、赵朴初、徐伯昕、柯灵、梅达君、李平心、曹鸿翥、刘哲民、冯少山等先后加入,地点也从广和居移到八仙桥青年会礼堂。他们不仅一起座谈时局,而且开始携手联合战斗。他们利用《周报》《民主》《文汇报》等阵地,联合发表文章,申明共同的政治主张。在以《民主》编者名义发表的《我们的主张和态度》一文中,他们大声疾呼“和平奋斗救中国”,并提出实现民主政治、制止内战、压抑物价、惩处汉奸等五项政治要求,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左:民主促进会在上海成立
右:民主促进会成立大会签到单
在我翻阅《常州民进四十年》这本书的时候,深深地被谢老的事迹和精神打动。我深悟到作为新时代民进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坚守爱国初心、厚植家国情怀。谢仁冰少年时反抗教会压迫、抗战时期守护商务印书馆、解放前夕保护文化遗产等行动,无不彰显其深沉的爱国精神。
我们民进人需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将爱国主义融入政治实践。在新时代,积极投身国家发展大局,关注教育改革、文化传承、民生改善等议题,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2.传承文化使命,守护精神根脉。谢仁冰在战火中保护商务印书馆、坚守文化阵地的行动,体现了他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我们民进人需以文化自信筑牢民族精神根基:利用新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不良文化侵蚀。支持青年文化工作者,如资助乡村儿童阅读计划、扶持青年作家等。
正如谢仁冰在危难中守护商务印书馆的烛光,今天的民进人亦需做时代的“启明灯”,既照亮民主前路,亦温暖万千人心。就像他当年牵起马叙伦与王绍鏊的手——文人的笔锋与商贾的算盘相遇,竟能敲击出民主的春雷。如今我们拾起这份传承,不必做指点江山的炬火,只需成为夜色里坚定的萤火,让千万点微光在风雨中彼此辨认、交相辉映。
本文作者:尤舒玥:天宁教育一支部会员、常州市银河幼儿园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