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坚实大地,传承厚重文化
2024年12月14日上午,新北民进综合二支部会同三支部会员们在青果巷考古现场开展“考察考古现场 探寻龙城根脉”活动。
常州,2500年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中吴风雅,明城墙下汉服霓裳在毗梁灯火中影影绰绰,青果巷内老剧新演戏腔绕梁,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是这座城市无尽的宝藏。考古学通过对遗址和文物的深入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传承发扬。
在青果巷考古现场即茭蒲巷遗址,二支部会员、常州市考古研究所考古部副主任黄督军给会员们介绍了青果巷考古最新发现。位于常州市钟楼区南大街街道茭蒲巷社区的茭蒲巷遗址,共发现各类遗迹136处,年代涉及汉代、六朝、唐代、五代、两宋、元明清各个时期,连续不断,传承有序。这是常州老城厢范围内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考古工作,开创了常州城市考古的先河。
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会员们听完介绍,饶有兴趣地观摩茭蒲巷遗址出土的各个时期的文物标本。春秋时期出土有石器、印纹陶片等遗物,反映当时已经有人类活动。汉、六朝时期遗物以各类陶、瓷器为主,还有部分钱纹砖,表明城市空间逐步南移。唐、五代时期出现大量建筑构件,包括大型瓦作神兽、瓦当、花纹砖等,推测与寺庙或官署建筑有关。两宋时期遗物种类丰富,既有建筑构件也有日常器皿。明清时期遗物以青花瓷器为主,部分有年号款识,其中一件紫砂为明末紫砂大师陈用卿所作,具有明确纪年,尤为珍贵。此次考古发现了汉代、六朝、唐代、五代、宋代和明清各个时期相互叠压的文化层,实证了常州老城厢两千多年连续不断、传承有序的发展脉络。同时地块所在地周边先后分布有驿站、寺庙、教场等设施,一直是常州古城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和官署寺庙建筑集中区,堪称古代的“城市会客厅”。


虽然活动当天气温在零度以下,可会员们却热情不减。大朋友、小朋友们拿起手铲和刮铲,亲手体验考古发掘。众会员纷纷表示收获很大,例如,探方(沟)用“T”表示,灰坑用“H”表示,房屋用“F”表示,沟用“G”表示,灶用“Z”表示,窑用“Y”表示,路用“L”表示,墓葬用“M”表示,井用“J”表示。至此,大家才明白文物标签上的G4是第四条沟。原来,朝代可以通过考古现场的土壤层进行区分。本次“考察考古现场探寻龙城根脉”活动圆满结束。深埋于地下的文物,它们不管经历过多少朝代的更迭,寂寞与辉煌的交替,都依旧宠辱不惊,默默见证着王朝的兴衰。而正是因为考古,他们才能够向世人诉说过去的历史,展现文化的传承。(薛红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