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动态 > 内容
传端午民俗 品龙城乡音
发布日期:2023-06-15  来源:民进  浏览次数:  字号:〖

——文化学者范炎培走进常外讲端午

(赵刚) 

2023年6月13日,端午来临之际,民进常州外国语学校支部邀请常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员、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范炎培,给常外师生呈现了一场极具常州风情的端午习俗讲座。师生们聆听范教授的讲座,遨游在吴地文化的长河中,领略了常州地区特有的端午习俗。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在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地位非常重要。2006年,端午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了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从讲座中我们得知,端午由来虽众说纷纭——屈原(亦或伍子胥)投江、曹娥救父……繁繁总总,皆是传颂忠孝;端午习俗虽五花八门——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形形色色,皆为祈望安康。

活动中,最令大家印象深刻的还要属范教授的吟诵环节。范教授用常州方言声情并茂吟诵《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师生们仿佛置身千年之前,感受着远出游子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激。吟诵之美,在于音律中的感怀;乡音之美,在于唇齿间的传承。




习端午风俗,品吴地文化,诵龙城音韵。今天的讲座使所有师生受益匪浅。

 

学生感悟:

范教授说,常州曾是吴国的故地,在这片文化大地上,端午节是一种别具一格的展现。在历史的长河中,端午节代表着一段源远流长的文化,这是一种刻在水乡人民骨子里的情怀,是独属于我们的江南风情。

在范教授的讲述中,常州的端午或许和我印象中普遍大众的端午节不太一样,“水嬉金翠活龙鳞,游舫千艘沸水溢”,龙城的端午看的是磅礴的龙舟,吃的是“三寸金莲”般的小脚粽子,在芦叶的清香中品的是屈原的忠贞,体悟的事“鸭子袋”中满载的温情。

经过这次讲座,我对于龙城端午又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感悟,吴地文化是独一无二的,也注定要在历史中做那颗耀眼的明星,熠熠生辉。当我跟着范教授用常州方言念着端午节的名称“端阳”时,仿佛看到水袖翩翩,孩童拍着手唱着端午的歌谣。

在范教授的讲座中,有老常州的身影,有他童年的记忆,也有大学生青春活力的脸庞。今天,文化的交接棒交到了常外学生的手中,这是使命,亦是荣耀。今年我的端午注定是充满独特的文化气息的。

——常外学生 黄予歆

 

我曾想过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过传统节日,又为什么要传承传统文化?

以前我曾用许多答案搪塞自己——无非就是感受文化的美妙与独特,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一直到今天下午,在听范教授的讲座之前,我都是这么认为的。

然而,一次演讲、一次邂逅,我,感触良多……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端午节,那个神秘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节日,它与其他传统节日不同,它很近,好像就在我们身旁。

一谈到端午,屈原肯定是热搜榜第一名。可在中吴,我们常州的端午,屈原可能就要退居榜二了。

听范教授之言,常州真是个奇妙的地方:在这里,端午不仅仅纪念屈原还纪念着伍子胥;在这里,我们不叫包粽子,我们称“裹粽子”;在这里我们摘“百步草”;在这里,也有人一饮雄黄酒,作诗流传千百年……

我想,这不仅仅是习俗更是信仰,这又不仅仅是信仰,更像是一种博爱。

古人立端午是为了纪念那一个个令他爱戴的家国才子,可我想,我们传承端午,却是为了纪念他们——“古人”。

每一个将端午保存得好好的人。

时过境迁,我们早已难辨民间故事的真假,但不可否认,古人的生活为此增添了一抹瑰奇的色彩。

是百姓赋予了端午“生命”,再过几百几千年也同样是人民赋予了端午“新生”。

这些人看似不一样,却又是一样的。

你瞧,不就是以前那些人吗?只不过变年轻了,变朝气了。

那时,我想,我们过端午,是对我们的祖先的一种崇高的敬意。

有了他们这些奇美的想象,“文明”才从这片大陆生根发芽,璀璨成长。

所以,不仅仅是端午......

走出报告厅的那一刻,我又在想一个问题,几百几千年后,后人是否也能赞叹我们的智慧与想象。

不过,这一次我给了自己一个坚定的答案。

——那就要看,我们是否是那个将“端午保护得好”的人了。

——常外学生  蒋淳逸

 

范教授从端午的来源为开头,向我们介绍了屈原、曹娥等历史人物,讲了关于端午习俗的多种表现,端午送粽香,粽子是端午节不可缺少的,是端午节的标志,名扬海外。范教授还展示了自家包的粽子,形象地介绍了粽子的种类、形状等,其中满满都是对粽子的了解,粽子中包含的亲情。

端午节是为了祭祀先人的节日,历经历史的变迁,端午己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节日,成为了中华民族节日的重要代表。当然端午节不只有粽子,还有各式样的香囊荷包。范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他所收集的各种不同颜色与样式的荷包,彰显了从古至今文化的沉淀,对节日美好的祝愿,也可以看出在一代代人心里端午节的重要性和仪式感。

最后,范教授向我们介们常州的特色,以用方言诵唱古诗的形式,唱出了常州的传统文化,让印象中的常州染上一层厚厚的古韵。

——常外学生  毛馨妍

 

在科技发展迅速,信息技术普及,生活节奏愈发加快的今天,青少年对于传统节日文化开始淡忘,取而代之的是“618”“11”等等网络时代的产物。

而今天的校本课堂中,范教授带领我们回顾了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典故习俗在生动形象的讲演中,各个鲜明的历史人物故事浮现眼前,仿佛身临其境,与其共情,感触良多。

范教授展示的常州吟诵下的端午诗词,别有韵味,吴侬软语把各种情绪都表达的淋漓尽致,我们都沉醉其间,无法自拔。

愿我们都以热忱之心,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永不停息。

——常外学生  朱子烨

 

听完范老先生给我们带来有关端午的故事,我从中感受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圣贤情怀,体会到了老一辈人守护传统、传承文化的匠心精神。

端午作为中国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既体现了中国人基于民族、地方传统的自豪感,彰显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又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与智慧。挂艾草、戴香囊、饮雄黄、吃粽子……在现代文化的浸染下,这个节日更加焕发出它的光彩——不仅为了纪念古代圣贤,还可以作为一个饮食与娱乐的节日,这份情怀不仅没有褪色,反而呈现更加繁华热烈的景象,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范老师同我们分享他小时候的端午习俗——挂咸鸭蛋、洗百草澡,这些我们很久没听过的习俗了。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们正通过时代和传统的碰撞探索传承的方式。现在我们的端午节同家人一起包粽子、看赛龙舟,通过社交软件互道一声:端午安康。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希文化铸升平。”今日的端午节习俗与时俱进的,无论今年形势如何变化,屈原所代表的根本的文化意义都不会改变。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华文化中值得珍视。我们要在纷杂繁琐的文化交锋中传承端午文化的精髓,将传统节日的种子撒向新时代的土地,种出灿烂的文化之花。

——常外学生   李姝瑶

 

六月炎夏,端午将至。今天我们跟随范炎培教授的脚步,重温了端午习俗,在吟诵中感受传统文化。

据范教授说,江水与端午有着极大的联系。关于端午起源的三个传说都与江水有关。屈原怀着忧国之心自沉于汨罗江,伍子胥带着满腔悲愤长眠于钱塘江,曹娥尽救父之孝,在曹娥江留下美谈。历史的波澜中,这些伟大的人格熠熠生辉,给端午涂抹了一笔厚重而传奇的色彩。

“水嬉金翠活龙鳞,游舫千艘沸水滨。”涛涛江水,也孕育出划龙舟的习俗。如今划龙舟已不仅仅是端午习俗,更成为正式比赛。我国女子龙舟队就曾两次在国际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展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团结一致,力争上游的精神已然为端午文化增添了魅力。

在范教授的言谈中,不光赛龙舟,端午的其他习俗也可谓是丰富多彩。香囊、蛋络子、五彩绳、虎头鞋、雄黄酒、菖蒲……这些事物沉淀着古老的习俗文化,如今朝气与活力未减,呈现于世人面前,只不过更多是作为娱乐活动。

在讲座的尾声,范炎培先生用常州方言吟咏了几首古诗,意蕴绵长,独具风味。这也许便是对传统文化最坚定的守护与最深沉的热爱。

——常外学生   姚子宸

主办单位:中国民主促进会常州市委员会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行政中心3号楼    邮编:213022
电话:86-519-85683926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