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邓小平小道》有感
一对年过花甲的老人,一身蓝涤卡工装,一直相濡以沫地搀扶,三年多的日子,行走在蜿蜒曲折、长满杂草的小道上,哪怕摔倒,也是倔强地站起……《邓小平小道》,用象征意义的镜头语言,讲述着特殊时代大潮裹挟下的人物命运。
在白炽灯昏黄的光线下,那个躬身干着锉刀活儿的身影,默默地、一丝不苟地工作着,似乎与外界的喧嚣隔绝。一个隐忍的形象呼之欲出。
在受害者声泪俱下急着证明妈妈不是叛徒时,那张严峻的面孔,坚定地说出要“忍耐”,要“想得开,挺得住”。一个永远打不垮的形象赫然在目。
高举一盆冷水,兜头浇灌,从年轻起就养成的洗冷水浴习惯,使他“从来不怕泼冷水”。这是锻炼身体,更是磨炼意志。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形象令人敬佩。
工资停发,自力更生,种菜、引水、建厕所,宣布“胖胖”水利一号工程竣工。全片最欢快的场面塑造着乐观豁达的人物形象。
幽暗的书桌前照进一缕光,他敏锐地捕捉到林彪叛党将引发的历史转折,提笔给毛主席写信,表示:“我觉得自己身体还好,虽然已经68岁了,还可以做一些技术性的工作,还可以为党为人民做一些工作。”他诠释了“忍,不是认输了,是信仰,是信念。”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形象跃然大屏幕。
当百姓家孩子面对一篮粽子因无缘而哭泣,他拍案而起:“娃娃吃不上粽子才特别!我这个红军爷爷吃不下!”一个为自己的孩子累到低血糖的老人,同样也“幼吾幼”,正如他自己曾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忧国忧民的形象已深入人心。
…………
光与影的交织,细节的魅力,影片把人物的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
这样一个人物,当时的身份却是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受到批判被下放到江西监管劳动,自己的命运危机重重,可是仍不忘百姓的疾苦。
邓小平走在这条泥泞坎坷的小路上,不断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割资本主义尾巴,百姓过着苦日子,小平自责:“我们对不起他们那!”
百姓那么淳朴,那么善良,相信党,小平思索:“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
与基层群众的接触,感知民生疾苦,小平心里敞亮了:“说一千,道一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才是根本!”
邓小平夫人卓琳曾说:“从小平小道上延伸出去的,是一条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的确,回眸历史,“小平小道”堪称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萌芽地。他心怀信仰,誓要让人民幸福。复出后,一经掌握主持中央工作的大权,便雷厉风行地擂响了全面整顿的隆隆战鼓,国民经济由停滞下降转向回升,科学、教育、文艺等领域逐渐呈现新气象,及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新时期路线方针政策,擘画现代化中国的蓝图,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奔小康。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评价道:“他一生‘三落三起’都是因为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每次被错误地批判打倒都豁达乐观、沉着坚韧,对未来充满希望;每次复出重新回到工作岗位都无私无畏、以顽强的意志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推动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形成和实践。”
是啊,忆往昔,早在法国勤工俭学,邓小平“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自己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莫斯科留学回国领导广西百色起义,创立红七军;浴血抗战,跃马挥师上太行;政绩斐然,毛泽东力荐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当文革初期被扣上党内第二大走资派的帽子,当文革末期反击右倾翻案风掀起巨浪,他一次次受到无情打击,但他胸怀坦荡,初心不改,在粉碎“四人帮”九个月后,艰难复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以73岁的高龄为国家创造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邓小平小道》,一部伟人的传记电影,聚焦的是凡人小事的细枝末节,勾起的却是历史沉浮的峥嵘岁月。今日中国如何应对更加激荡复杂的国际局势,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邓小平的人生信仰与智慧给了我们最有价值的启迪。
民进常州市实验小学支部
陆星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