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深入推进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重大项目《基于乡村生活场景的育人方式变革——振兴乡村教育与教育振兴乡村的区域实践》的研究实施工作,引导乡村学校有效整合乡村育人资源,形成乡村振兴的良好教育生态,实现育人方式的真正变革,2022年11月21日,常州市30所乡村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齐聚礼嘉中心小学,召开项目推进会。
本次推进会受到省市区各级领导的重视,参加推进会的领导有:省政协副秘书长、民进省委专职副主委、一级巡视员朱毅民,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江苏省语文整合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陆志平,敏捷创新经济管理研究院教育创新研究所执行所长沈思,常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刘佩,常州市教师发展学院党⽀部书记、院长潘小福,武进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民进常州市委副主委张小虎,民进市委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戴晓娥,武进区委教育工委书记、武进区教育局局长曹雄伟,武进区礼嘉镇党委副书记吕威,武进区礼嘉镇副镇长尤敏。
民进常州市委机关全体同志参加了会议。此外,还有江苏省语⽂整合教学研究所、30所项目学校的导师、校长、老师和礼嘉镇乡村育人基地特聘辅导员等参加了会议。
“创新智造产业名镇、崇文尚德和美礼嘉”。礼嘉镇党委副书记吕威代表镇政府致欢迎词,同时表达了地方党委政府对美丽乡村教育振兴的期许。吕书记希望以礼嘉中心小学为代表的项目学校,可以在资源上扩容,在质量上提标,在发展上增效,为区域乡村教育振兴贡献力量。
礼嘉中心小学项目组的老师和学生们展现了乡村的资源和文化支持下的课堂新教学。家乡的葡萄园、红锥叶军运陈列馆、秋白书苑……都成了孩子们广阔的学习场景,真实乡土生活场景与语文学习完美融合。
礼嘉“葡萄小镇”校外课程基地特聘老师陆琴亚女士从校外课程基地的视角,阐述了项目之于乡村教育振兴的意义。她表示:乡土生活蕴涵着比城市更为丰富多样的学习场景,让学科学习与乡村生活建立链接,让乡土文化场景成为乡村真正大课堂。
礼嘉中心小学戴晓燕副校长围绕《地方文化场景中的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这一课题,阐述了学校在资源、课程、课堂、队伍这四个方面的变革。
项目立项以来,第一批16所项目共同体学校,积极开展基于乡村生活场景的育人方式变革的区域实践。运村实验学校校长董皓、安家中心小学副校长钱丽娟、嘉泽中心小学校长龚莉娜分别基于本校项目开展的情况,分享了项目给学校、给师生带来的变革和发展。
(民进会员、庙桥初级中学校长吴君民)
在去年第一批16所振兴乡村学校共同体的基础上,今年又有14所乡村学校加入共同体,庙桥初级中学、学府小学、邹区实验小学代表第二批共同体学校分享他们的新规划。
本次推进会成立第二批振兴乡村教育共同体学校,金坛区唐王小学等14所实验学校被授予了第二批“振兴乡村教育实验项目学校”,他们将通过项目实践为振兴乡村教育提供更多可参考可借鉴的案例。
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振兴乡村教育项目导师陆志平先生鼓励共同体成员学习最先进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推动乡村教育的振兴。乡村学校要传承叶圣陶教育思想,像叶圣陶先生一样做乡村教育。
漕桥幼儿园园长钱晓洁、坂上小学副校长庄彩华、厚余小学副校长江伶分别介绍了乡村学校共同体一镇一策行走项目、“沃野•圣陶”乡村教育家培育项目和“沃野•圣陶”读书会项目,展现了共同体学校用行动为乡村教育赋能,为乡村振兴蓄力的美好样态。
民进常州市委专职副主委戴晓娥结合自己领衔的课题《 振兴乡村教育,写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常州答卷》,讲述了民进人之于乡村振兴的行动与担当。乡村教育如何振兴?戴主委认为:要把振兴乡村教育“融入”乡村振兴建设之中,要把乡村文化建设与乡土生活“融入”乡村教育,“互惠共生”推动城乡协同与乡村均衡发展。戴主委表示: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乡村教育要为振兴乡村而设计。我们要像叶圣陶一样,心怀“立国之本、首在教育”的理想,写好一份振兴乡村教育,全面推进振兴乡村的常州答卷。
常州市教师发展学院潘小福院长做高位引领,详细解读了《基于乡村生活场景的育人方式变革》。潘院长表示,项目组要在不断的实践深化中,做好“开发”的系统文章,做好“固本”的底线文章,做好“发展”的内涵文章。努力形成多渠道开发乡土生活场景路径,实现基于乡村场景的育人方式变革,培养会学习善合作能创造的乡村师生,统筹做好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
“守住乡村学校,办好乡村教育是最实在的共同富裕,更是对教育公平的坚守”。在省市区各级部门、领导的关怀下,项目组将以乡村教育人特有的情怀,昂首行走在振兴乡村教育的大路上,书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常州答卷!(组宣处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