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原创路
我本没有想到写这篇文章,但因为突然之间想到:又一个6月6日即将到来。于是便开始寻思:到时,我将以什么来赋予这个日子的意义?
2014年6月6日,在悉尼中华文化中心举办“生命之歌——林媛英竹刻艺术作品展”个展;2015年6月6日,在常州市前后北岸的原堂挂牌“林媛英竹刻艺术工作室”。这个日子因为有了这两次意义非凡的经历,从而让我记住:6月6日将成为我以后人生中值得去纪念的日子!
留青竹刻原创,在部分业界人士看来是离经叛道、走的是歪门邪道,究竟是什么致使我如此叛逆走上原创之路的呢?
我从1994年起开始从事留青竹刻学习,尽管我是个叛逆性极强的人,但面对传统工艺的开始阶段,没有做任何离经叛道的事,我非常循规蹈矩地做事,跟所有传统的工艺家一样,不断临刻前人作品,翻刻书画家的作品,从刻的像到刻的有神韵,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走着……可是当后来,刀下的技法娴熟后,便开起了小差:如果没有自己思想灵魂的创作,那不过是翻版别人的作品,做一道道工序,跟工人做螺丝钉没什么两样。从事如此之人,充其量是个匠人而已。纵使我觉得前人及书画家们的作品很好,但内容里面都是他们的艺术语言,都是他们表达的人文思想、生命诉求、生活情趣,我倾心所作只不过是赋予了刀刻技法,再现了他们的艺术思想而已,而这并不是我心底最想要表达的!尤其二度创作的中后期阶段,内心的一种诉求越来越强烈:我有话要说,有思想要表达,只有以自己的艺术语言来表达才痛快!正因为有这样的心理诉求,我开始寻思着以自己的方式说话,但没有想到我却如一个想呐喊的人被扼住喉管般的难受,于是沉下心细细想来这些困顿是源于刀外功夫修炼的缺乏。
为了将自己思想灵魂自由表达负载在竹刻上,于是便更加下苦功夫去学习汲取书画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追求:从94年临习的硬笔书法在98年转为毛笔书法;2000年学习白描后来改为写意;读、摘大量的有关艺术的书籍笔记;坚持每年精炼一本帖;精读两本书;参观三个博物馆……拜访更多的文艺界大家,累积着,沉淀着,就这样,至2005年底,那积聚内心的创作之感如同火山岩浆般冲腾,再也无法抑制而喷发:创作出属于自己思想灵魂的作品势在必行!但我以什么样的命题去构思这幅作品?既是寄寓自己的心声又能纪念我从艺十二年来的首幅原创的重大意义的作品来?我想到了梅!(此段摘自《首幅原创作品记》),酝酿了大半年后,开始着手构思,构图,在历经三个月后的2006年6月21日,终于完成了“寒枝觅趣”首幅原创作品。
我究竟是从哪一天开始走上原创路的,心里并不确切!但我能确切知道第一幅原创作品《闲枝觅趣》,是在2006年的6月21日完成的。
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尽管不够完美,但是因为从事竹刻以来第一次孕育出有自己眉目血统的骨肉,心里有着满满的激动和欣喜,试想想,哪个母亲不记得第一个孩子的阵痛时间和出生年月呢?
完成后在日记中写了大段的文字,其中写到:由于自创一幅作品,心中的自信感被触发,对未来以美好的心情期待。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不懈追求,会在竹刻方面独树一帜!因为我的作品让我找到了既继承传统又突破传统的“路”,尽管这条“路”在心中看来是多么艰险,但我仍以百倍的信心去开拓它!当然,我更明白:成佛在西天,更在去西天的路上!
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除了更多的努力,便是更多的如何把持本心不被流俗所卷没,这是至关重要的!
我就这么被激发出原创的热情来,原创作品接二连三的出来了:《闲云野鹤》《独秀》《你虽纤细却傲然挺立》等等。当欣欣然将这些作品带给业界的人士看,他们都像看个“野杂种”的心眼来鄙夷来全盘否定。那时,满腔的热情被打击,人郁闷到极点!记得当时难受时跟写作老师纪萍先生倾诉,她听后安慰我:“小林,没关系啊,至少说明有存在感,别人的否认不要太在意,但你一定要记住一点,你是优秀的。在目前的常州竹刻界,有你这样文学素养的人还没见几个,你要自信,人到最后拼的就是文化。……”当时,虽得到老师的开导与鼓励,也记住竹刻老师范遥青先生对我说的“不被人谪是庸才,专言是非是小人”慰勉之语,但我还是自信不了,为了自己不受伤害,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伤害,便就此将“她们”雪藏起来,然后隐慎守志,遵循内心继续“孕育”着新孩子。
直至2008年春,《人民日报》的副刊主编徐怀谦先生受邀到我家作客,这位曾是吴冠中先生和黄永玉先生画展的特约评论员,看到我置放在满橱窗的二度创作作品,很直白说:“寒江,你这些都只能算高级工艺品,还有没有其他的?”我说有,然后把这些雪藏在柜子里的“孩子”拿出来露脸,结果没想到他看一个赞一个:“这才是艺术品,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品”。语气中深深透着肯定与赞许!我欣喜之情一时难抑!终于直面看到一个人是如此赏识我的原创之作,心野忽地豁亮开来:走原创之路再艰辛异常也值得,不媚俗的作品也会有人欣赏!
自此后,我将“孩子们”让更多的文艺界人士看,我得到了更多的鼓励,尤其是当作品让一些人不由感慨:“这朵花就是我”,“这个人就是我”,“我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还有一些人因一句话一幅画就不由落泪的那些共鸣……都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原创,有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
曾经那些因质疑在心的阴霾慢慢消散,师长师友们这些赏识,更坚定了走原创之路之心。
这10年来,我从开始的战战兢兢到后来的自由随性表达,这期间是怎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只有自己最清楚;为原创倾尽自己所有才学,也为原创极力汲取知识不断拼搏,哺与反哺的转换关系也只有自己最清楚;我从原来的外求业界人士的肯定到后来安享于取悦自己的变化,这期间有过破茧化蝶的痛苦挣扎过程也只有自己最清楚;我从原来的自卑到后来的自信的心路历程,那种不为人知的刻苦努力付出只有自己最清楚!这些年来,我感谢所有美好和挫败,因为我不仅从原创之作得到了满足性灵的享受,更是让原创忠实记录着我生命的轨迹:画面从原来的借花喻人、借草托志到后来的借景抒情、借云舒意;画面从原来繁复迷茫、无所依系到立于高山之巅迎万丈光芒、跪地静对一炉一香的观照内心;画面从原来的沉重凝滞到后来的轻盈飘逸……这些画面,正如自撰联“刃下舒丘壑,筠中蕴性情”所表达,而且表达着:林媛英,来过这个世上,曾经这么有灵魂真实的活着……
这10年来,我不断得到师长师友们的支持,也不断得到了主流媒体和官方的关注,2009年原创作品《竹缘》被“人民日报”选载;2010年,原创之作《品》在香港“大公报”刊载,同年《生命之歌》“人民日报”刊载; 2014年5月15日,《中国文化报》以专版介绍了我的艺术经历及成就,同时原创作品《品》《齐飞》《竹缘》《生命之歌》《闲云野鹤》(第二幅,共三幅,均不同)与其他二度创作作品选载亮相,并得到香港凤凰网、中国监察报网等网站转载。最让我感到可慰的是事后听责编告诉我:这个文艺界级别最高的报刊在报刊发表之前,为我上不上专版(原来只因我投稿创作谈引起关注)以及如何定位的问题开会达4、5次之多,最终因为虽然是从事工艺美术但以原创作品为主而定位“艺术家”,努力坚持以自己艺术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肯定,其定位的严谨性让我体会到了天道酬勤的真谛。2013年11月我将《生命之歌》的原创系列:《寒江行吟图》《高隐图》《修行图》《入佛知见》《回望》《心之景》《我接天与地风云勿乱语》等等,第一次带出家门,带到了大众面前——参加了第三届东方之都工艺美术精品展,在那里的得到了观展者与评委们的高度评价,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南京篆刻家第二天下午带着圈内人继续来分享,以上原创作品获得了江苏省民间文艺最高奖“迎春花”奖;2014年6月6日悉尼的个展,促成之因是原创作品的人文思想及背后的故事感染人所起;2015年6月6日工作室挂牌在原堂,还是因为原创作品被堂主赏识的缘故;2016年初春,“常州日报”以《林媛英——最是醉心原创路》的专访发出还是因为原创(其中原创的第三幅《闲云野鹤》被选载)!
这10年来,为原创艰辛的付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得到有识之士的赏识,得到师长师友的帮助,得到了领导的提携,得到了更多知识的累积——自己原来荒芜的心野,经年累月后也渐渐见到了草色。
这10年来,原来我一直很用力想在竹刻界证明自己:我在走的不是歪门邪道!后来我不再用力去证明什么,而只想更自由随性的表达自己,在我的有生之年更想的是不后悔不虚度每个平常的日子,就像原堂讲座的主题“原创,让她的竹刻有了生命的日常”,坚持贯彻艺术座右铭‘不为彼岸只为海’来创作,与所有关爱我的人分享我的竹刻作品,分享这些作品背后温暖人心的故事。
纵览10年的原创路,实质是我的修行路,2005年前的原来的11年的二度创作,到2006年起至今10年的原创,是从原来的外求到后来的内求;从浮躁到沉静;从繁杂到简单;从自卑到自信的过程!
我喜欢自己这种心灵的蜕变!
回顾这10年的原创历程,太多的感受有待倾泻出,但在此不想作过多的陈述,在我心底最想表达的还是感恩:感恩我最大最强的支持者——我的先生;感恩我的师长师友们;感恩我生命中所遇到的贵人们;感恩我的朋友们;感恩所有的媒体人士;感恩因竹刻结缘的所有人士!正有了您们的支持,提携,关注,帮助,鼓励,给了我坚持走原创之路最大的动力!
由衷感恩,感恩您们这些在我心底一想起来就温暖的人!
由衷感恩,感恩这10年间所有的际遇!
(本文作于2016年,写在原创之路10周年之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