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微信这东西,人们往往将书放到一边了,尤其是每天晚上睡觉之前,躺在床上看一会儿微信,确实不亦快哉。
诚然,看微信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毕竟这是一种非常快捷的信息传播方式,但不可否认的是,看微信就像走马观花,难以有真正的收获。同时,抢红包之类的活动还容易上瘾,在哈哈一乐当中,时间就不知不觉地流走了。
再也不能这样过,所以我决定,每晚临睡前不再花太多的时间看微信,那做什么事呢?倚床读《诗经》。
读大学时买过一本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的《诗经》,20多年过去了,我也只是挑三拣四地看了几篇。现在,这本书显得很旧了,但我一直舍不得丢。三四年前,看到学者周振甫先生校注的《诗经》,因慕其人,于是从网上买了。我将这两本《诗经》放在床头的柜子上,每晚坚持阅读。
《诗经》是一部大书,也是一部天书,非常难读。我知道,对于读书而言,只有读一些难读的书,读你读不懂甚至读不通的书,你才会有收获有进步,因为有所困,必有所得。我不反对时下的轻松“悦”读,将阅读当成一种享受,但我们也需要读我们感到望而生畏的书,这就如同面对一个古董,只有多花点时间深入到它曾经所处的时空当中去考察,我们才有可能发现它的美与意义来,而这其实也是一种享受。每晚,我就是在这种艰难中慢慢读《诗经》。
我业余时间有爱看成语大辞典的习惯,我留心了一下,有不少成语是来自《诗经》的。于是我将这些成语的出处都在《诗经》上作了标注。现在晚上倚床读《诗经》,又与这些成语相遇,有故友重逢的欣喜。我发现,一些我们平时使用率非常高的成语都来自《诗经》,如我们习见的“未雨绸缪”就出自《诗经·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我们的先民们早就知道在天还没有下雨前,先把门窗绑牢。事先做好准备工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还有比如同仇敌忾,如万寿无疆等等,《诗经》真是中华文化的宝库啊!
除了成语,还有一些在正式场合使用的词语,很多也都能从《诗经》中找到影子。如“袍泽”一词,在抗战剧中,一些国军高级将领经常会说到这个词,如袍泽之谊、袍泽情深、旧时袍泽等。袍泽,就是指军队中的同事、战友。袍字好理解,战袍,与战事有关。但“泽”是什么意思呢?多年来我也没有深究。读了《诗经》,一切皆明白了。其实袍泽最早也源于《诗经》。在《诗经·秦风·无衣》中有这样的句子,“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泽,通“ 襗 ”,是汗衣、内衣的意思。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解释此字:“襗,亵衣,近污垢。”也就是贴身的衣服。到这里,“袍泽”一词算是真正了解了。
我想,好读《诗经》的人应该不止我一个。大圣人孔子肯定是极爱《诗经》的,不然他就不会亲自动手编删此书。不仅如此,他还殷殷叮嘱儿子要多读《诗经》。《论语》中就有这样一段亲切的描写,“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孔子认为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将读《诗经》上升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非常不容易。
其实,封建时代大户人家都重视对子女的传统文化教育。《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贾政发脾气,责问宝玉的仆人都是怎么伺候的,“吓的李贵忙双膝跪下,摘了帽子,碰头有声,连连答应‘是’,又回说:‘哥儿已念到第三本《诗经》,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说的满座哄然大笑起来。”想到这些,我也笑了。
读《诗经》,会让我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一次在某个QQ群里,本市图书馆举办活动,年轻的女馆长约我参加,问我在什么地方见面。我随手敲出了《诗经》中的一句话,“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大家看了哈哈大笑,因为本市南边有一段修复过的西瀛里明城墙。你就在那“城隅”静静地等我吧!
“快看微信,人家在喊你群主呢。”妻子推了推我。我放下书,瞟了眼微信。因为我是群主,所以经常有人拿我开心。我说在看书,看《诗经》,同时将书的照片拍了发在微信里。群里有一位老乡兼校友是报社社长,开玩笑说:看这么高大上的书,什么时候给我们办个国学讲座。我回复:等我再读十年!
读《诗经》,会让你烦躁的心渐渐安静下来。
周二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