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常州市委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简单来讲,产城融合是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口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常州作为江苏省唯一的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在“十三五”时期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被给予更高的发展要求。《常州市产城融合发展规划》提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改革创新为动力、产城深度融合为导向,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全面完善城镇功能,努力提升环境质量,以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口集聚和城镇发展,以城镇功能提升满足生产需求和生活需求,建设空间结构协调、产业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服务功能完备、市民安居乐业、具有时代特征和国内领先水平的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路径模式,发挥示范作用。
常州老城区,位于沪宁城际铁路以南、丽华路以西、劳动路以北、长江路和勤业路以东,主要包含天宁区的天宁街道、兰陵街道,钟楼区的南大街街道、荷花池街道、五星街道,是常州市人口密度最大、服务经济最密集、历史文化遗存最丰富、城市化率最高的核心地区,是产城融合发展的重点。目前,国内不少城市都犯有忽视老城区的毛病,一是因为政府的财力有限,二是急功近利,因为新城区的建设能够更快更有效地看到成绩。然而随着新城区的拓展,城市的地域规模扩大了,不等于城市的空间质量就被同步优化。老城区不“升级”,就急于拓展新城,会使两者失去平衡,造成“外强中空”。 因此,我市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有必要启动老城区升级行动计划,通过精心规划、精细建设、精准保护,使老城区在产城空间配置、产城协调发展以及产城融合形式等方面达到更高层次的要求,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老城区产城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产业发展来看,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但服务业呈现传统商业独大的不平衡发展态势,城市商业及住宅地产存量过剩,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其他服务业的潜力尚待挖掘。由于没有重要的产业支撑,楼宇空置率较高,一些街道淘汰的老旧厂房闲置,招商困难,资源浪费严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部分企业拆迁,给老城区的职工在就业问题上带来一些困难和矛盾。
其次,从城市发展来看,老城区是传统商业、生活服务等的聚集区,区域内社区管理、老旧建筑改造、交通疏导、生活配套、服务业更新等问题比较集中,矛盾比较突出。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大量集中、人口过于密集,带来环境拥挤、治安不稳定等问题。
另外,城市形象不够鲜明,古运河、老街巷等文化旅游资源利用效率低,城市品牌尚未形成;中心商务区的文化表现力不足,环境老旧、交通拥堵严重。
二、加快老城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建议
老城区产城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系列政策的改革、创新和突破。
(一)加快城市有机更新
对于常州老城区来说,目前城市发展面临的土地空间约束日益明显。实施旧城改造更新,是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的一个重要抓手。老城区改造应根据现状用地性质和建设状况,结合区块规划功能定位,与旧住宅区、旧厂区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相结合,分类实施差异化的改造更新模式。针对常州旧城改造更新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其成因,寻求各级政府、企业、原住民、外来人口等“多元利益平衡的旧城改造模式”。
连片拆除重建:对于建造时间较早、缺乏历史文化特色、建筑质量差、配套设施不足、存在卫生或严重安全隐患问题的区域,进行拆除重建。在改造模式上拆除重建区主要采取“政府统筹、市场主导、连片拆除重建”的改造模式,政府负责核算经济帐,制定建设的约束条件,通过市场选择合适开发商对街区进行开发。
环境治理与建筑修缮:针对近二三十年建设的、建筑质量较好、现状建筑拆除率小于10%或不需要拆除、小区配套需要完善的居住区和街区,主要通过社区周边公共环境的整治以及社区内部环境治理与建筑修缮进行改造更新,充分考虑调动当地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其中,社区周边的配套市政、公共环境由政府负责改造;社区内部环境及建筑可采取“政府支持、私人业主组成的业主委员会主导、整体修缮”的改造模式,进行小区环境治理及配套设施完善,改善居住环境。
历史街区整体风貌保护与修缮:对于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西直街历史街区、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以及运河沿岸区段整体历史风貌较好、具有一定规模的集中连片特色建筑,可以采用小规模、渐进式的“微循环”改造方式,延续街区整体历史风貌与格局,推动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最重要的是,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的同时,对留在当地意愿强烈的原住居民,应在保护其产权的前提下,通过专项资金补贴等方式鼓励个人对其私宅进行有意识的修缮维护,允许所有者对房屋内部功能进行现代化改造使其更加符合居民对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要求。但对屋体院落的外观要“修旧如旧”,严格控制建筑物风貌的改变,更不能随意拆迁。修缮过程需要有文保专家的跟踪与监督。同时,要做好区域内相应市政、交通设施的改造,提升区域整体人居环境质量。
(二)营造城市品牌系统
一部作品、一个论坛、一个名人、甚至是一个景点都可能成为城市形象传播的窗口,如《印象·刘三姐》之于桂林,博鳌论坛之于博鳌,或者鲁迅的故乡绍兴等等。每个城市的品牌都离不开这个城市的文化核心,这个文化可以是传统文化,也可以是某领域的再生文化。如古都塑造了西安的城市品牌,而五粮液成了宜宾市的代表,全国人民认识衡水更多的是从衡中,提到北京平谷,更多的人可能知晓的是平谷大桃等等。
老城区城市品牌的打造可以从“大运河”做文章,运河沿线18个城市,各有特色和优势,我们需在常州市的环境下找到运河文化的创意点,做出特色;另外,南大街从古至今作为常州商贸中心,文化内涵深厚,可以结合古商贸文化、饮食文化、景观特色等强化南大街的形象,成为老城区的名牌,以点带面,打造城市亮点。另外,科技文化对区域的带动也不可忽略,例如阿里巴巴对杭州科技城市的形象打造,又如以软件外包发展引领的大连软件园等等,建议我市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可以通过科研成果的创新带动城市品牌营造,树立城市形象。
(三)构建智慧化社区管理
随着城市的不断更新,未来必然面临社区化管理的问题。社区是城市服务管理的最基层组织,社区的网格化管理是精细化城市管理的重要体现。
l 网格化管理应与社区自治结合
打破信息孤岛,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的运行方式,可以考虑与社区自治结合推进。简单来讲,就是汇总各部门数据建立一个统一数据库,结合社区服务工作,由社区服务人员担当终端网格员对数据进行更新。由此,可以提高管理效率,使社区服务更具针对性。
l 寻求社区行政职能与服务职能的平衡
对于老城区现阶段的社区服务,要逐渐的减少行政内容的社区活动,避免社区组织成为上级的传声筒和广播站,同时增加贴近居民生活的服务性内容,切实的参与到居民的生活之中,逐渐实现社区工作从围绕上级指示到围绕群众需求的转变。
l 引导NGO提供社区服务
社区成员对社会文化生活的需求不尽相同,而仅靠社区工作人员很难满足这方面的需求。“非政府组织”在社会微观领域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它可以作为一个社会的稳定器来缓解社会压力。将“非政府组织”引入社区管理活动中,是未来社区创新管理的一个突破口。在政府职能逐渐转变的过程中,积极利用各种社会组织,譬如慈善机构、协会和研究会等,可以充分的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最终能够达到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赢。
(四)推进“文商旅”融合发展
依托常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大运河及南市河沿线发展,以青果巷、南大街为重点,推动运河、青果巷的整体联动优化开发,打造“文商旅融合发展创新区”。制定老城区文旅休闲产业发展的系列规划,超前谋划,注重配套设施的完善,提升服务功能,重点突出差异化发展。统筹运河沿线的古遗迹、地方传统院落、特色街区、生态公园,构建文化旅游黄金示范轴。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南市河街区、南大街步行街开发“品味文化”深度体验游,重点发展常州传统文化、特色餐饮及传统美食体验;运河五号街区重点发展以工业遗产为内容的文创活动。积极培育文旅休闲业的龙头企业,强化龙头品牌的产业带动效应。促进运河沿线集聚发展,推动文旅休闲产业与文化创意、商贸、娱乐、信息及科技创新产业的融合,推进深度文化游,促进全生态文旅休闲产业链的形成。
(五)打造精致化的楼宇经济
楼宇经济是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涌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它以商务楼、功能性板块和区域性设施为主要载体,通过开发、租售、合作等形式,招商引进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从而配置新税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体现科学发展、集约发展、高效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
对商务楼宇实施“一对一”招商服务与政策,一幢楼宇进驻一个招商团队,精准定位一个主导产业,根据产业特征定制配套服务,实施“一楼一品”的招商策略。对于老城区来讲,可通过内育外引,重点打造服务外包楼、电子商务、企业总部、金融服务、中小企业孵化、文化产业、商会总部等专项商业楼宇。明确楼宇定位与招商方向,促进相关产业集聚,使其成为老城区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
(六)强化与新城区统筹协调
根据常州城市空间格局、各区块城市发展阶段和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建议强化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的统筹、互动与协调。
首先,进一步强化新老城区之间的交通连接。完善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建立快速交通与慢行交通相结合的道路交通系统,形成方便快捷的生产和生活交通保障。
其次,通过“功能疏散、交通疏散、人口疏散”等措施为老城改造留出空间,将老城区的行政办公、义务教育、卫生医疗等功能逐步转换到新城区,从而引导老城区的人口部分迁移到新城区,推动新老城区功能互补与区域互动。以新城区的发展带动老城区的人口有序疏散,进而得到改造提升,最终实现新城老城共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