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参政议政 > 内容
常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发布日期:2016-04-13  来源:民进  浏览次数:  字号:〖

一、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4年度我市生物医药企业总产值达77.33亿,同比增长22.49%;销售额累计76.80亿,同比增长22.08%;利润达8.51亿,贡献利税13.17亿。目前,我市共有44家持证药品生产企业,税收千万以上的13家;2014年度产值达亿以上的共有14家,占91.5%;销售额达亿以上的共有14家单位,占91.9%

(二)齐抓共管推进发展

根据《关于下达<常州市2015年十大产业链重点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常产业办发[2015]1号),我市列入2015年新医药产业链中重点投资项目有20个,项目数占总数(120个)的1/6,其中总投资超30亿元项目3个,2015年总计划投资42.02亿元,总投资额在十大产业链中列第二位。

(三)产业集聚成效显著

我市目前已形成以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目前在新北、武进两区集中了全市73%的医药企业,初步形成了新北生物医药产业园、武进西太湖国际医疗产业园,集聚效应明显。

(四)产业领域特色鲜明

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紧紧围绕鲜明特色的定位,有计划地引入新企业、上马新项目。北部重点建设以千红生化、扬子江紫龙药业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初步形成高新技术引领、制剂优先、器械补充的布局;南部重点建设以国际医疗器械城为代表的西太湖国际医疗产业园,以医疗器械生产、专业会展、高端诊疗、康复疗养、健康养老、医疗旅游为六大特色产业。

(五)产业配套相对完善

2014年西太湖医疗产业园签约引进磐诺科学仪器、宝莱特血液透析器械、光宝诊断试剂、金则检测与诊断试剂等医疗器械制造业项目22个;引进医疗器械配套类项目5个。目前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功能上分为孵化创业区、公共实验平台、生物制药与医疗器械生产运作区、服务外包区、商务办公区、公共服务配套等多个板块,具有一定的产业配套能力。

(六)骨干示范作用突出

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有多家具有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拥有扬子江紫龙药业、千红生化、方圆制药等一批有影响力的重点骨干企业。这些企业的集聚,对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

二、存在问题

(一)政策支持力度有限

由于财力和税收分成上的限制,提供的优惠政策和较大的城市及国家级开发区相比较而言,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生物医疗产业是前置审批的项目,新办医药企业审批入园及对国家二类、三类的医疗项目审批影响力有限。

(二)空间载体建设滞后

随着资源瓶颈的日益严峻,虽然在现有的资源上不断挖潜,但现有的存量资源依然不能满足生物医疗产业发展的需求,由于医疗产业对厂房多需具备GMP的要求,因此在原有存量上进行改造匹配项目的难度很大。生物医疗的创新载体的建设也相对滞后。

(三)城市之间竞争加剧

目前,国内已经有80多个地区(城市)提出建设生物医药科技园,而国内已成立的50多个国家级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多将生物技术作为加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城市之间对医疗器械项目的竞争日趋激烈。就本市范围内而言,各开发区、园区也存在同质竞争的现象。

(四)招商引资环境趋紧

当前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信心缺乏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体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市生物医药产业招商的难度。

(五)吸引人才存在困难

我市生物医药产业虽近年增速较快,但产业规模小。作为三线城市的弱小产业,对外影响力有限,加之工作生活的设施配套滞后,难以吸引人才,企业招工特别是对一些高层次人才的招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健全组织体系,完善“新医药产业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人员架构,积极沟通新医药产业链的牵头部门,协调解决难点问题,做到数据上报及时、信息互通共享,成为政府及政府部门、企业咨询服务的窗口。

主管部门与相关领导带领业务技术骨干积极发挥驻西太湖国际医疗产业园联合管理办公室职能作用,针对企业发展中的“疑难杂症”,开出相应的路径规划“线路图”,使企业少走弯路、不走错路,确保项目顺畅发展。

对于入选产业链的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认真研究重大项目推进服务举措,并指导、督查各辖市、区局工作的推进开展。按照药品、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的管理类别,制定目标任务书和进行责任分解,将重点项目分工到人,实行“联络员”工作机制,明确专人实施“一对一”定点挂钩联系,落实责任。

(二)突出政策引导,开展专业服务

在企业新产品、新项目投入生产初期,对企业GMP等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提前介入监管,督促企业实施;在企业开办、产品上市、GMP认证等相关项目申报过程中提供专业指导;就相关申报材料填写、汇总做好审核把关,提高申报效率;对市级受省局委托承办的初审事项,按照“能快则快、能简则简、即事即办”的原则,帮助企业在正常程序下快速的获得项目或者产品的审批。

切实抓好常州生命健康产业园和西太湖国际医疗产业园建设的服务工作,对园区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专业技术上的问题,协同相关部门给予解决。积极参加促进园区建设的项目考察和洽谈活动,为园区引进项目提供准入政策咨询服务,为园区入园项目的筛选提供专业意见。积极开展各种专题对接活动,鼓励企业参加“政产学研”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

(三)鼓励技术创新,促进成果转化

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等组团申报国家、省级重大项目、组建联合实验室,鼓励企业建立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并给予一定资金匹配;对新通过国家GCPGLP等认证的企业、研发(医疗)机构等给予一定资金补助。

对重点医药企业投资扩能、重大技改等项目,在现有流动资金、技改贷款贴息政策基础上,适当提高贴息比例、延长贴息年限;对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在现有贷款贴息政策基础上,适当提高贴息比例。

(四)推进集群发展,提升竞争实力

着力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上引进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的规模企业,确保其本地化(非代工型、单纯加工型),并以这些规模企业为基础,向产业链前后展开,吸引配套企业、服务企业的集聚,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创新能力。

围绕生物医药创新链,以创业服务、技术转化服务、生产工艺服务等为核心,打造技术管理平台、专业技术平台和配套服务平台,聚集技术、项目和人才,服务区域内企业,辐射区域外企业,构筑起研发、测试、中试、产业化一条龙的生物医药产业链。

(五)强化招商引资,提供政策保障

重点瞄准省内及上海、浙江等地的高校、研发机构、科技孵化器,锁定重点目标企业,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开展科技招商,引进医药医疗科技成果到常州产业化,注重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套衔接,吸引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发展。对医药医疗招商引资的重大项目,在规划、用地、环评、用电、用气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鼓励国内外医药企业来常州投资兴办实体和设立新药研发服务机构,促进联合开发、合同研究和合同生产。

(六)重视人才培养,加快人才引进

加大制订和落实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有关政策的力度,对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生活等提供优惠条件,在科研奖励、专项基金申请、技术入股、股票期权给予政策倾斜,留住已有的医药人才。同时采取更加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如来去自由的“海鸥”模式,可能更利于海外人才为我所用。

加强自身的人才培养和团建设,重视对省内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依托南京大学、常州大学等在苏的大学和科研所、国家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培养和造就一批达到国际前沿水平的工程技术、科研和管理人才队伍。

主办单位:中国民主促进会常州市委员会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行政中心3号楼    邮编:213022
电话:86-519-85683926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