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哎喂——糖炒栗子热白果,甜是甜来糯是糯,阿要买糖炒栗子啊——”、“啊哎喂——嫩哩调养果——”在天安河滨花园社区举行的元宵汇演上,天安河滨花园居民蒋玉昌表演的“常州吆喝”勾起了不少老常州的回忆,成了最受欢迎的节目:“修套鞋、修锅、箍桶、糖炒栗子、嫩橄榄、甜白酒……哎呀呀,多少年没听到这样的叫卖声了!”小孩子们则瞪大了眼睛,咯咯地笑:“像唱歌一样,真好听!但是箍桶是什么呀?”
小商小贩们五花八门的吆喝,几十年前曾是常州人快听出耳茧来的声音,如今的街巷里弄里却已难觅踪影。73岁的蒋玉昌老先生,肚子里倒存着不少行当的吆喝声。他说,小时候听惯了,几十年忘不掉。
60年前,跟在卖橄榄的同学身后偷偷听了一路吆喝
蒋玉昌是中学高级教师,教了四十几年语文,爱好诗词楹联。照他的说法,吆喝这种“口头广告”和诗词比起来,只能算是“下里巴人”。可下里巴人自有它的韵味和魅力,60年前,十三四岁的蒋玉昌就曾被吆喝迷住。
当年,蒋玉昌正在常州市三中上初中。有天傍晚吃过饭出门散步,在怀德桥下的石灰弄附近看到一个人,背着一只湿漉漉的蒲包,里头装着嫩橄榄,沿路吆喝叫卖:“嫩哩调养果——”
蒋玉昌一眼就认出,那是一个同班同学。因为家境不好,放学后总要卖橄榄补贴家用。“他吆喝的调子,真是好听!但又怕他看见同学尴尬,我就偷偷跟着,听他吆喝了一路。”
说来也是缘分。这个卖橄榄的同学,和蒋玉昌一路从初中同班到高中,又一起被保送到镇江师专,毕业后同分到镇江地区教师进修学院教书。大学毕业之后,蒋玉昌在这位同学面前喊了一嗓子“嫩哩调养果”,才让这段往事曝了光。
同学去世十多年后的2008年,蒋玉昌在青果巷的一个民俗讲座活动上看到了原群艺馆馆长朱汉光先生的“常州吆喝”表演,发现其中一个卖橄榄的吆喝声“嫩梨调养果”(嫩得像梨一样的生津果)和自己小时候听到的“嫩哩调养果”(嫩嫩的生津果)略有不同,便试着表演了一次记忆中的吆喝。没想到,一开口就赢得满屋掌声,朱汉光先生也肯定了“嫩哩调养果”的说法。
现在,留下常州吆喝的影音资料是最好的保护方式
不知是天赋还是职业习惯,蒋玉昌的记忆力特别强,几十年前听过的各种吆喝声,以及小贩沿街做生意的样子,都牢牢地刻在他脑海里。
“公园路上有一个卖臭豆腐的老头,用的锅子叫井罐。井罐分两边,一边炸臭豆腐,一边借着热量同时烧水,晚上回去可以洗脸汏脚。他喜欢喊:‘青油豆腐干伐——’”
“‘甜是甜香是香,两百洋钱(相当于现在的两分钱)卖得抢——’这是卖兰花头的。兰花头就是回芽的蚕豆,下油锅一炸,放些调料,用旧报纸包成个三角包,一包有21粒到23粒。中学生课间饿了,就喜欢吃它。”
蒋玉昌张口就来的这些吆喝声,这两年再次被人记起,已是被当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常州市级名录。对这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蒋玉昌有自己的看法。“吆喝的产生和存在有当时特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这些条件,现在都已经没有了。再者,吆喝本身的表演功能不强,为了传承,要现在的年轻人去学习吆喝,我认为意义不大。”
蒋玉昌觉得,更好的保护方式是留下常州吆喝的影音资料。“让今后的孩子知道常州有过这么多老行当,有过这么好听有趣的吆喝声,就可以了。”(来源中国常州网)
吕春萍 谈必行 实习生 陈沁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