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城市群将成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空间,对世界经济具有决定性影响力的经济体,未来城市发展将向城市群和城市经济带延伸,中国必须坚持发展组团式城市群,使之成为国家新一轮财富聚集的战略平台。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城市化发展迅猛,引起全球的关注。目前,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三大城市经济圈,初步形成了人才、资本和技术的富集。但就其经济总量和增长质量对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整体贡献力,与纽约、东京等发达国家五大城市圈相比,还远远达不到后者类似的影响程度;差距的主要表现:一是我国城市群对国家财富积累的贡献度低于发达国家城市群。二是我国城市群的首位城市规模偏小,集聚财富能力偏低。三是还基本处在经济粗放式增长阶段,能源消耗严重,劳动生产率偏低。四是与世界城市群相比,人口密度过大。
我国城市群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首先,是因为我国的特殊国情。这些城市群面临的人口增长速度、人口的负荷量,是世界其他城市群无法比拟的。由于我国乡村的自然资源已开始进入严重匮乏和短缺状态,环境恶化迅速,城乡差距还在加大;中小城市(主要表现在内地的城市)以下资源垄断严重,产业分工不足,人际关系内耗严重等因素,造成人口向大城市、向沿海发达地区的流动趋势不可阻挡,而首当其冲的正是沿海三大经济圈地区。有国内外专家分析,按目前的人口移动模式,到2030年,长三角地区人口总数将达3.3亿人,苏、锡、常、宁、通等城市人口均可达千万以上。所以我国城市群的出现和发展伴之而来的很可能是高密度城市化,出现高密度城市社会,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是面临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人口移动,一场世纪上无先例可循的挑战。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发展最快,要人为地阻止大量人口向大中城市尤其是东南沿海的大中城市迁移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如何正视人口移动的能量,利用和诱导它成为我国健康发展的原动力,是我国在今后数十年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巨大的人口移动压力需要政府在政策、制度和规划上作出及时和正确的应对,大规模的人口移动需要产业和城市的接纳,需要市民社会的保障。
虽然20多年来人口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相关政府部门在政策和制度上并没有完全认可和有效应对这种自发的又是必然的人口移动,换言之,是观念和理论准备不足,许多城市还在消极等待和应付,如相当一部分城市的规划,都是在没有考虑或没有充分考虑人口移动的前提下制定的,还远没有做好接纳大规模人口迁入的准备。苏南一些城市的规划构想,到2020年,人口控制数都是现在户籍人口基数上考虑一个小的增长百分比,如果是事实人口,那将是永远无法完成的目标。
其次,从城市经济圈的特征分析,即经济中心城市的较高首位度、经济圈中有若干周边城市、经济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存在密切的内在经济联系,并具有鲜明的“极化——扩张”效应等进行比较,中外城市群也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方面一个制约的瓶颈是我国的行政区经济。不合理的行政区划是阻碍我国城市群经济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我国行政区划层次较高,分制过细,各级政府对区划内经济活动干预过大等原因,各行政区内的经济各自为政的现象非常普遍。行政区经济阻碍大城市群经济发展的问题,在长三角等地区已十分突出,推进打破行政区经济格局的改革,促进我国大城市群的形成和健康发展,已迫在眉睫。
再次,我国城市群的发展要解决交通和土地资源的制约。现在一些大城市的交通拥挤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但其城市规划仍没有考虑到未来人口可能成倍增加的事实,不断地在为私人小汽车修环线,而没有把控制私车,发展快速轨道运输放在首位。
保护好每一寸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而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又拥有我国最优良的耕地资源,在这样相对狭小的空间将容纳这样巨大的人口,势必将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形成最大的压力,各级政府应尽早制定实事求是的应对之策;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做好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如交通方面,江苏已建的高速公路密度已据全国第一,还有多条在兴建或已在规划,还有越来越密集的省道、市道、县道等。在公路沿线无序开发的现象也非常普遍,占用着越来越多的耕地。但事实上,以汽车为主的交通骨骼是不可能支撑起高密度,大规模的城市化社会的经济和生活活动的。长三角等地区应尽快形成以通勤铁路和高速铁路以及地铁为主的高速轨道交通体系,这样还可相应节约大量土地资源。另外,在公共、商业和住宅建筑方面应坚决遏止攀大比新的公共工程,政绩工程的建设,严格控制大城市区域内的别墅式、单体式住房建设。在即将形成城市群的地区、规划者更应精打细算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