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民进退(离)休支部的谢忱同志77岁了,自从离休以后,尽管体弱多病,而志不少屈,劳心殚思,笔耕不辍。最近在纪念民进常州市委成立二十周年之际,又以新出版的《延陵钩沉录》相赠。拜读之后,感佩不已。联想谢老以前所赠《黄栌集》、《钩吴史新考》等著作内容,钦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谢忱同志散曲、诗词功底深厚,他的作品多次获全国性赛事大奖,史论集二册分别获江苏省、常州市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写下的散文、小说、游记、史志不下三百余篇,散曲、诗词单选录出版的就360余首。羊汉先生(前常州教育学院院长)曾赞他“对中国文化充满殷殷深情,几十年来佳文良多,著作等身,是一位富瞻睿智、勤勉扎实、淡泊名称、不求闻达的清贫学者。”虽然,谢忱个人的传列早已入编“当代诗词家”“中国文艺英才”“中国文坛名人”等各类大辞典,但平时与同志们相处时,谈吐诙谐,非常平易随和,探讨学问,仍虚怀若谷,孜孜以求。
谢忱在做学问中刻苦执着,治学十分严谨。他明知研究常州史前史,年代跨度大,文化遗存少,但为今后研究常州史前的居民族源、文化归属和文化断层等问题提供资料,他依据常州及其周边各地的史前遗址中的考古发现和古史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建立起一个常州史前史的框架,勇于第一个跨出探索的步子。这是抢救性的探索,可贵!
在《延陵钩沉录》和《钩吴史新考》两书的封底,都有个金石家王日曦刻的大图章。文曰:“从不陈说”。好一个“从不陈说”!他显示了谢老不迷信权威,不盲从无根据、违事理的传说,以学者的睿智,发现疑点,刻苦探索,从考古和古籍中寻找根据,科学地考证、推理,提出令人信服的观点。尽管仅还是一家之言,在学术探讨中,是值得推崇的求实精神。举几个常州人关心的例子来说:
淹城是何人何时所筑,以往资料有“淹城是淹国的都城”“淹城为季札所筑筑”。谢忱根据考发现,淹城筑于春秋晚期,当时淹国早已不存在了,从时间差上推算,否定了不实的传说,并考证出是吴国阖闾筑淹城为训练水军基地之一。到夫差时,吴亡于越,城也废弃了,其后还有岳飞四保常州,常州淹城作为营地。唐荆川也曾在淹城练军的史实,留下了今天这遗迹,让后人凭吊。
延陵季子,史称知礼,三让王位,贤德仁慈,被推崇为道德楷模,有“孔子都为他书十字碑”的传说。谢老根据史籍分析孔子与季札、与吴国的关系,是一贯冷淡,而且是敌对的,否定了孔子为季札书墓碑的可能性,并由此揭露了十分隐蔽的历史面纱——孔子使子贡进行一连串的穿梭外交活动“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另外对季札三次让国的事也大胆地坦陈“季札过分看重个人名节,而视国运于不顾”的观点。更从都是形势分析(正是公子光使专诸以“鱼肠剑”刺杀吴王僚时)季札本身不拥有必要的权势和魄力,促使他对王位望而生畏,也是他对王位没有兴趣的潜在心理因素。这样分析并未影响对季札贤德的推崇,在如何看待历史上的人和事,既作为学术探讨,自应“不从陈说”,坦陈已见。说得有理有据,可使人信服。
谢老为写“独夫夫差”一节,查考四十余处史籍资料。为考证苏轼曾任“常州团练副使”一节,查阅引证十五种史籍和其他有关资料,如林语堂著《苏东坡传》,这种认真的劲头,让人咋舌。正如他自己所说:“……都经过细致的考证证,务必做到时地有据,人物有证,事件有评。”我们在看他的著作同时,还可看到他在篇内篇外所付出的大量的劳动。
谢老文学诗词俱工,已有诸多名家题辞撰文备称赞誉。我只想提一提他为什么特别钟情于散曲。散曲古来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正统文学之外的崎岖小道,是一支极弱的文脉。但谢忱认为散曲形式灵活、平易近人、文字浅显、通俗易懂、便于吟唱,是古典文学中有继承发展价值的山花,希望其不致被人淡忘。他在离休后,曾漫游祖国十六省市的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优美的散曲,描绘祖国河山,介绍新时期的新风光,新成就,以激起人们爱国热忱和高尚情操。前民进中央秘书长陈益群为他的曲集题辞中有“……尤为可贵的,您经历坎坷道路,但仍爱憎分明,忠奸分明,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值得向您学习。”他的同学好友张熙瑾说他的散曲,“意境清新,琢句优美,且意内言外,忧国忧民之志时见,赤子之心可掬。”他殷切希望文艺爱好者要对各种文学形式懂一点,以充实自己,路子越走越宽。他在《星光集》160首曲中尝试着全用一种曲调,配以短文并读,来写与常州有关的历史人物。这虽然完全不同于过去散曲的韵味,却产生了朴素、清新的效果,常州文坛诸贤赞叹为一种创举。谢忱的创新精神还不止于此,他还从音韵的发展沿革研究起,考虑着诗歌声韵规范化合理化的问题,列举旧诗韵中的紊乱、矛盾、不合理不近人情之处,把前人曾做的许多努力和难点,一一评说,提出自己对编写新的音韵的参考意见。这又是一项艰巨工程,不管这事能做到怎样地步,谢老欲为振兴诗坛出力的赤诚之心,已昭然可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