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民进会员、江苏百花影集厂副厂长、
凤凰楼大酒家董事长朱立凤
丁 蔚
在常州,许多人都认识她;在苏北,许多人都感激她;在新疆,许多指战员都热爱她。不是她的美丽让人心动,也不是她的财富让人羡慕,而是她的人格魅力使人折服,是她的顽强奋斗的精神令人敬佩,是她那火一样的热情让人感动。她——朱立凤,一个个头不足160公分,体重不过百来斤的女人,却能挑起江苏百花影集厂副厂长、凤凰楼大酒家董事长、武进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等多项重担。
艰苦创业
1987年初,才三十多岁的朱立凤是一个端着“铁饭碗”,年年上光荣榜的国营企业的职工,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毅然丢掉铁饭碗“下海”了。从此,她就踏上了艰苦的创业之路。她承包了一个只有空名的百花影集厂,当时厂里“办公没桌椅,工人晒太阳;资金无分文,客户不认帐”。这种境况使夫妻俩夜不能眠,合计着要从家里把结婚时的家具,和丈夫的转业费以及多年积蓄3000多元钱,作为固定资产放到厂里。并且四处投亲访友,寻求新的产品和客户。丈夫提出去找找战友,朱立凤积极鼓励,夫妻俩单飞双栖东奔西跑。途中,住求价廉,食讲一饱,一分硬币要掂量几次才扔得下去。此中艰辛和困苦,只有他们才能体会得到。
为给产品辟出一条销路,朱立凤当起了供销员。她走南闯北,晚上在火车上打个盹,白天下车后再去跑业务。有一次到武汉参加一场规模盛大的全国小百货商品交易会,在途中信阳上车时,黑压压的人群挤满了车站。等到列车到站,她弯腰提起箱子准备上车时,瘦小的她被后面的人群推倒在地,一个个都从她身上踩了过去。当最后一名旅客从她身上踩过时,她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见她脸色苍白,呼吸急促,手上、脸上布满了血迹,几乎再也站不起来了。
多少次,她受尽旅途中的折磨;多少次,她吃尽了别人的白眼;多少次她提着百余斤的样品,上楼又下楼。别人看不起她,不理解她,连她拿去的样品看也不看一眼,就把她给打发了。那时,她经常是给人甩在门外,独自一人走在大街上,那么无助,那么凄凉。但是,这些都没有将她打垮。她就是有一种执着的精神,哪里被打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一次、二次、三次······非得让别人认可她的产品,销售她的产品不可,因为她相信她的产品的质量。商场如战场,经她百折不挠的努力,她的影集厂有了一大批固定的客户。到1987年底,半年时间内就创下了37万元的销售。并把它收集整理,进一步对产品加以改进,改进后的产品款式新颖、设计独特,一经投放市场就被抢购一空。于是,他们抓住机遇,扩大规模,至1988年底,产值已达380万元。从1989年到1993年的五年中,她的影集厂也像许许多多企业一样,跌跌撞撞,起起伏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险些被吞没,但都凭着她的顽强努力和诚实信用挺过来了。百花影集厂开发了1000余种款式的影集、纪念册及其它文化用品,到1993年底,朱立凤和她的丈夫一起,在原有固定资产3000元的基础上,又在后面加了四个零。时节,她又在永宁路投资300多万元创办了凤凰楼大酒家,她兼任董事长。看着凝聚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大酒家建成运营,朱立凤激动不己,感慨万千。她想,凭自己有过在餐饮业服务的经验,凭着她的吃苦耐劳,一定能再干出一番事业来。可是,想法往往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因为酒店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在常州又没有影响,因此除第一天开张时热闹一下外,一连一个多星期都是门可罗雀,一个季度亏损了30多万元。这对一向争强好胜的她打击实在是太大了。
成功和失败往往仅一寸之差。进则成,退则败,朱立凤好好地把握了这个尺寸。她静下心来,认真分析自己面临的优劣形势,找准自己失败的原因,决定重新调整经营策略,以种种措施让利消费者,力求创出自己的特色。
美味的佳肴,低廉的价格,特色的服务,果然吸引了众多的顾客,使大酒家一改往日的冷落,出现了顿顿爆满的喜人场面。为了能够吸引顾客,朱立凤还专门聘请了几名国家三级演员,在酒家表演助兴,还在常州率先推出代办年夜饭的举措。此外,她还别出心裁地为在本店宴请的顾客免费摄影,在店堂里举办个人影展。这一系列的服务,都使常州的市民耳目一新,前来订餐者络绎不绝,终于使凤凰楼大酒店经营走出低谷,被评为常州市餐饮行业首批“甲级饭店”。之后,利润成倍增长,至今长盛不衰。
回报社会
1998年8月16日,一个很普通的日子,但对于朱立凤来说却是很不寻常的。 在104国道安徽省泗县段的公路,发生了一起车祸,一辆本田轿车失控地越过桥墩,飞入河中。所幸的是,车内的四人全都安然无恙。也许这就应验了那句老话:“好人有好报”吧。
那是1995年8月18日,朱立凤的凤凰楼大酒家开张一周年,为了使庆典不落俗套却有意义,她决定做一件大事。她说,由于小时候家境不好,自己没能读多少书。现在,条件好了,她要尽点力。希望所有孩子能进学校学习,用所学的知识改变家乡的面貌。于是,她把用于庆典的18280元捐给希望工程,使苏北地区的31名辍学儿童重返校园。几年来,孩子们来信频繁,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诉说家庭境况,字里行间透出深深的感激之情。孩子的家长也在信中写到:“凝视着希望工程结对救助卡,遍读着您的名字,一般暖流涌遍全身,您寄来的不只是钱,而是温暖、是希望、是一颗滚烫的心······”。孩子们来信的称呼可谓是五花八门,有叫朱爷爷、朱叔叔、朱伯伯的,就是没人叫她朱阿姨,他们都非常渴望见朱立凤一面。而她也视这些来信如珍宝,为每个孩子建立一份档案,每封来信都一遍遍仔细阅读,然后放入档案袋珍藏。平日里她忙着驰骋商海,摄影采风,一有空闲,便拿出信来读。她时时牵挂这31个孩子,既为他们的进步而欣慰,又为他们的贫穷而揪心。她,要去看望孩子们。
1998年8月12日一大早,朱立凤亲自驾着自己的“本田雅阁”,满载着送给孩子们的礼物,踏上了寻亲之路,同行的还有民进市委机关的一名干部、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一名同志和朱立凤的知青朋友。一路上,四个女人欢歌笑语,热热闹闹却没想到以后的几天,那数千里的路走得那么艰难,更不会想到差点会和“死亡”联系在一起。
在苏北,朱立凤一共看望了26个受助孩子。由于正值暑假,孩子们都放学在家,住得又很分散,远的甚至相距上百里。在当地团委的帮助上,他们就挨家挨户地跑。连日的大雨使原本糟糕的路变得更加泥泞,而且,满地都是各种家畜的粪便,使得几个城市小姐吃足了苦头,叫苦不迭,可是她却无怨无悔。车轮滚滚,爱心拳拳。朱立凤,担任着“失学儿童的母亲”和驾驶员的双重身份,夜以继日,疲惫驾车,在返回途中,演出了前面撞车入河的惊险一幕。
事业的成功,使她的人生境界进一步升华。她说,我能从一个贫困的女人发展到现在这样,始终离不开善良的人们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现在自己富了,就应该为社会做点贡献。几年来,不管是台湾大地震、洪涝灾害、援助贫困灾区,还是资助京剧票友们,她都慷慨解囊。去冬今春,内蒙的特大雪灾,又一次牵动了她的心,春节刚过,她就捧着滚烫的一万元钱,来到民进市委机关,让我们设法帮助她把钱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经多方联系,内蒙的三户贫困人家幸运地得到了朱立凤送去的温暖。中共锡林郭勒盟委员会统战部特地给朱立凤寄来了表扬信和一块“无私支援,情暖灾区”的匾额。
点点滴滴,都凝聚了她的一片爱心。点点滴滴,汇聚起是那么可观,38万元。“慈善家”的称号她当之无愧。由此,她获得了市政府颁发的“希望工程建设奖”。
也许是他丈夫曾经是一个军人,女儿也曾当过兵,自己也有过一段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峥嵘岁月,因此她一直对军人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一封来自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署名“景忠”的来信,飞到凤凰楼大酒家朱立凤的办公桌上。“妈妈您好:请允许我这样称呼您,因为在我看来,这是感情的流露,也是我对您崇敬、爱戴及所有情感的汇集;更是您对我那种爱护、培养、教诲后,我对您的回报······”字字句句,情真意切。这让朱立凤非常激动,逢人便说,她又有了一个儿子。
这个儿子的由来,得从1996年朱立凤赴新疆采风说起。那年盛夏时节,朱立凤与摄影界的同行来到曾支边的新疆,奔赴距哈萨克斯坦仅800来米的松拜边防连取镜。官兵们策马买来罐头外加咸菜馒头,硬留他们吃了晚饭。说笑中,夜色已悄然降临,营房外,欲回住地的朱立凤一触及战士们恋恋不舍的眼神,立时动了感情:“我爱人和女儿也当过兵,你们像我的儿女一样,以后有什么难处,只管找我”。话不多,却在这群远离亲人的硬汉子中产生了奇效,战士们忘情地喊了句“朱妈妈慢走!”指导员崔景忠不失时机地留住她:“那么您就以妈妈的身份跟孩子们再好好聊聊吧!”那一晚,她与战士们忘情地聊到了半夜一点多。
从这以后,朱立凤时时牵挂着远在西部边关的孩子们。97迎香港回归时,朱立凤赴港采风,拍回了许多佳作,在整理时,她头一个想到的就是那些可爱的兵儿子们。于是97张大彩照就飞到了边关,连队借助这第一手资料搞起了“迎回归图片展”。中秋节前夕,边防战士们又一次迎来了朝思暮想的“朱妈妈”,这次朱立凤和“孩子们”共同生活了三天,临别,她拿出1000元钱塞给连队领导,对方说啥也不肯收。朱立凤诚恳地说:“中秋节我不能跟你们团圆了,就算妈妈给你们买月饼吃的吧!”一番话激得“兵儿子”眼里湿漉漉的。之后,她又三上边防连“探亲”,并向立功受奖者和考取军校的指战员给予现金奖励。
朱立凤在离开“兵儿子”的日子里,总是不忘记做母亲的责任,经常去信去电慰问鼓励,她写道:迫切希望兵儿子能成为人才。看到你们有出息,我和你们父母同样会很高兴。她对“兵儿子”们的关心程度,常常使得她的女儿产生“嫉妒”。没有血缘,同样难舍难分,相隔千里,依旧血脉相连。5年多来,逢年过节朱立凤都要给“兵儿子”们寄去热诚的祝福和慰问品。官兵们孝敬朱妈妈的则是一个个立功受奖或考入军校的喜报和佳音。前面提到的指导员崔景忠被派到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深造,现已升任副团长。朱立凤在第一次驾车送他回校的路上,曾跟他约法三章:每个双休日必须回家过。为了不负朱妈妈的良苦用心,“儿子”一有闲暇,总不忘来常省亲。
新疆松拜边防连的指战员士们,只是朱立凤“兵儿子”一部分,还有南疆红其拉甫边防哨所、老山前线战斗英雄团、辽宁抚顺雷锋班、常州海航部队的战士们,都有书信往来,他们都亲切地称她“朱妈妈”。
不懈追求
在朱立凤的家里,有一张她与民进中央名誉主席雷洁琼的合影。那是她在1999年在北京举办个人影展和摄影作品集首发式时,雷老在家中亲切接见她的情景。说起这些她总是溢至不住内心的激动。
说起摄影,其实朱立凤从1993年才开始摆弄相机。偶然的一件作品,不经意得了一个银奖,从此使她对光与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能学到更多有关摄影的知识,她到中国摄影函授学院上海分院摄影专修班学习了一年,每月老师两次面授,上课的学员多数住在上海市区或近郊,而朱立凤是最远的一个,去上海上课很不方便。当时沪宁高速尚未开通,她总是头天晚上乘火车来到上海,为的是第二天早晨能准时听课,并能坐在教室的最前排。一期班24堂面授辅导,她没有缺过一次。学习班在函授期间组织赴黟县、宏村、西递、南坪、婺源等地的摄影创作实践活动,她总是积极参与。每次,她的照片拍得用心,制作也很精良,创作之后进行的作品观摩交流总能得到其他学员的好评。这一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被评为第六届中国摄影函授学院优秀学员。
学成结业以后,她更是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猛劲,经常到外地摄影采风。这期间,她又拜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主席顾东升为师,每次采风回来之后,她都要捧着一大叠新作到南京,请顾老师评点。为了能选到一个合适的角度,身材矮小的她,总是背负着几十斤照相器材翻山越岭,爬高伏低。
在她最满意的作品中,有幅题为《琼楼玉宇》的作品。雄伟的布达拉宫掩映在碧水树影之间,偶然划破天空的闪电使这座神秘而古老的宫殿金碧辉煌。这张照片的得来可谓是用心良苦。那天,她在接近布达拉宫时,看到远处天空有一道微弱的闪电划过,她想,这闪电总不至一次,它还会来。于是就赶紧打开B门,凝神屏气,长时间等待,眼睛盯住远处漆黑的夜空,按住快门的手被焦急和期待折磨得发抖,经过长达48分钟的期待,腰酸背痛的她终于如愿以偿。
如果您参观过她的影展,看过她的作品。会给你一个强烈的印象:一个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没有专业的训练,太多的技巧,但是,她却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看世界的方式,顺着她的目光看出去,让我们感到亲切和熟悉。“江南小景”让你心中充满蜜蜜的温情;“壶口冰瀑”让你的心灵感受震撼;“生活小品”让你体会到生活的乐趣;而“瑞士的雪”却传达出异乡人那种莽莽苍苍、意志萧索的感觉;就连陈子昂那“天地悠悠”的意境,也能从她的作品中找到。
通过几年的努力,已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的她,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不仅在中央、省级、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数百幅作品,还在上海、北京、常州等地成功地举办了个人摄影作品展,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了《朱立凤摄影作品集》,还获得了市文联第一二届“德艺双馨”奖。许多摄影界的老前辈都称赞她,并经常利用机会指点她。她还和中国摄影界元老徐肖冰、侯波夫妇结成忘年交,每次到北京她都要去拜访他们,并乘机讨教。
作为民进会员,她对民进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经常跑到民进机关,问我们是否有工作分配给她。从民进中央召开的民营企业家会员会议,到市民进召开的代表大会,每次她都会给大会奉献自己的一点心意,礼物虽小但却盛满了她对民进的爱。她所在的支部也因为有她的存在,而使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她说,自己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民进的形象,她不能给民进丢脸。每次民进或者统战系统搞活动,只要有她参加,那照片就不用别人再考虑了,她会自告奋勇地当好摄影,事后仔细分发到每人手中不收取任何报酬。
十几年的艰苦创业,风风火火,甜酸苦辣,为事业,为家庭,为他人。她是一个火一样的人,虽已年过半百,但却始终保持一颗年青的心,她还象一个年青人那样,将她那好奇的目光投向她所关心的。从办工厂,到办餐饮,再到她现在痴心热爱并仍在孜孜追求的摄影艺术。现在她又把她的目光投向了环保,今年她登上青藏高原,参加了6月份在北京与珠峰之间的“北京——珠峰‘流动彩虹’大地艺术环保活动”。在青藏高原,她的心灵得到了又一次净化,空原的气息和力量几乎使她窒息,但她却为之震撼。她说她要用手中的相机去捕捉彩虹,在遥远的青藏高原,彩虹被当地人认为是自然界最美的、最纯洁的符号,是通往神圣和幸福的阶梯。那里的民风纯朴,自然亲切,她想考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用她的话说:成功与否无所谓,在乎人间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