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外来子弟与9000名外来工子女 |
发布日期:2010-01-21 |
梁菊芬 谢德春 陈家虎(中)和孩子们在一起。 梁菊芬 谢德春/摄 深秋,大地铺满金黄。去年11月26日,江苏省教育厅职社处处长马斌在向阳汤家小学看到了让他感慨万千的一幕:蓝天白云下,孩子们正在为特困、单亲家庭孩子募捐送温暖。短短时间就筹集到了1万多元现金和价值6000元的衣物。而他们这群外来民工的子弟其实最需要得到帮助。到常州来调研、考察教学硬件、师资、教育教学管理的省教育厅有关领导和专家们对这所学校赞不绝口。 而这一切却折射出一个普通人精卫填海式的执着。这个人就是陈家虎,一位在常州打拼,骨子里却雕刻着天下徽商读书基因的安徽人。 不能让流浪街头的孩子沉沦下去 办学校是他以前从没有想过的事,而11年前的一次上街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 1998年他还在常州电视大学读法律专业,深秋的一天,他有事上街,一路上看到好几个正应该是念书年纪的孩子却在街上追着别人要钱。听他们口音好像是家乡霍邱的。他拉住一个小孩的手,问:“你们是哪里的?为什么要在这里要钱?”小孩回答:“我们是霍邱的,跟打工的父母到常州的。”“为什么不读书,在街上做这样的事?”“没办法进学校,人家不收。”要是这些小孩学坏了,那是一个民族的灾难啊! 陈家虎沉默了。相同的一幕也曾在他身上发生过。1995年,他随父母迁到常州,碰到的第一件事便是转校插班。当时正逢常州地区“高中热”。本地学生还安排不过来,哪里还有外来学生的插足之地?由于他原籍基础教育比较落后,他的学习成绩也相对较差,父母带他跑了常州许多高中都不愿接受他插班就读,陈家虎父母左托右托,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让家虎在八中上了高中,并通过艰苦努力最终考上了大学。但这件事给他留下了太多的感慨,也给他留下了一个为这些孩子做点事的念头。 “自己有书读了,但那些孩子呢?办所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怎么样?”这个灵光闪现的火花激动着他…… 两个坐标,锁定他的奋斗起点 陈家虎前行的道路上其实是有两个坐标的,也是他的两个偶像。 一位是曾经给他家乡带来巨大支持的香港实业家、慈善 他舅舅凤良山,是“苏南民工子弟学校办学第一人”,那是他的另一个“偶像”。 20多年前,中年丧独子的巨大悲痛,让凤良山辞去教职,从霍邱只身来到大上海做瓦工。一次,他坐在大上海马路边歇脚,看到几个破衣烂衫的外来工子弟在游荡,出于教师的责任心,他便在马路边教起这群孩子认字,一天,两天,三天……来“听课”的流浪孩子越来越多,他索性辞去瓦工,找了一处破旧的处所,为孩子们上课。1987年,凤良山办起了上海第一所打工者子弟学校。20多年来,凤良山先后开办了10多所民工子弟学校,其中上海3所,苏南各地8所。舅舅的精神对陈家虎的人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1998年,还是电大学生的陈家虎开始筹办第一所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当时常州还没有一所新市民学校。 没有办学用房,朋友介绍他到市郊青龙租了8间已经关停的旧办公楼,自己打扫,找到一家公办学校淘汰下来的四五张课桌,挂了块黑板,教室硬件就算大功告成。软件呢?他请了5个人当老师,一位是常州的退休教师,还有4人都是高中和大专生。他又上街贴招生小广告。可是看的家长不少,送孩子来的很少。家长一怕你收了钱,玩失踪;二怕你一个毛头小伙子到底行不行。 陈家虎说,先免费上课一星期,家长觉得行再送孩子来。7天课一上,反映还很不错,陆陆续续来了48个孩子,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有,陈家虎买来人教版教科书,像模像样开始上课。凭着一股对教育的热情,凭着对民工兄弟的质朴感情,他可以亲自骑着自行车为师生买菜,他可以亲自把离校较远的学生送回家,他可以利用休息日来到家长的生意摊上完成家访。翅膀虽然稚嫩也同样向往着蓝天,小小民工子弟学校办得正规认真,学校的信誉不胫而走。 一个学期下来,影响很好,在外来民工心目中这就是一所正规的学校。家长们争着要送孩子来,一开始只是凭一腔热情和对家乡孩子真诚关心的陈家虎倒成了上架鸭子,只能上不能下。他咬咬牙齿,第二学期招了200多人,以后300多、400多,最多时748人,把三层楼全租下,也配备了录音机、电子琴等必要教学设备。他先后在天宁、钟楼和武进区创办了9所小学,后来因为建设用地的需要关掉了一所学校。他把这些学校都命名为“向阳学校”,寓意外来民工的孩子也需要阳光和雨露。目前,已经毕业4000多学生,在校学生有5000多人。 随着办学的发展,这些学校也与常州的教育体系接轨,提升档次,向常州先进的公办学校看齐。正是在这样一种认识和思路指导下,在常州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改造基础设施,添置教学装备,聘请优秀教师,使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上了一个台阶。现在的新市民向阳学校8个分校,教学设施基础达标,各项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开展计划有序,新市民向阳学校已成为常州地区条件最优越、社会声誉最优良的民工子弟学校。现在,60%的教师都是师范院校本、专科毕业生,保证了教学质量。学生也与常州本地学校学生一样,按学区升入对应的初高中。 先行者和后来梯队 陈家虎是一位先行者,许多有着和他一样理想的同道投身到这个团队中来。在向阳青山学校任教导主任和数学教师39岁的李维好就是其中一位。他原先是安徽蚌埠怀远县一所村办小学带六年级毕业班的班主任,他夫人在常州一家外资企业打工,1998年暑假期间他到常州探望夫人,恰巧陈家虎创办学校正四处物色教师,陈家虎的激情感动了他,李维好义不容辞地留了下来。 那时,家长都不愿意送孩子来读书,李维好就一家一家去动员,这些在常州打拼的安徽老乡,都希望孩子早早分挑生活重担,不再读书。李维好看着那些和村里小学一样露着虎牙的孩子,不忍心让他们失学,一再动员,实在没钱的还适当减免。有一次,他跟着一个孩子走进他大圩村的家,父亲在菜场卖菜,生意差强人意,有两个孩子,一个三年级一个四年级。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啊,四口人挤在不到 与 周逸敏 两个最需要得到帮助的新市民子弟 祝朵朵(9岁):现在向阳汤家小学上三年级。她母亲不幸患上乳腺癌,在常州四院治疗已欠了数千元医药费,而下一步2万多元的化疗费没有着落。她和三个兄弟姐妹都在上学,父亲为照顾妻子也没有工作,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生活无以为继。为给母亲治病,她父亲已借遍了亲朋好友,很难再借到钱了。 沙苏婉(5岁):现在向阳汤家小学上学前班。她是安徽邳州人,父母都是下肢残疾人,仅靠父亲开残疾车接送客人的微薄收入为生,生意也十分惨淡。邻居都很同情他们,经常送点蔬菜。有时家中连米也没有。 如有爱心人士愿伸出援助之手,可与该校查道平校长联系,电话:13328193061 |
主办单位:中国民主促进会常州市委员会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行政中心3号楼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