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内要闻 > 内容
新发展阶段振兴乡村教育的现实问题与发展建议
发布日期:2023-11-26  来源:民进  浏览次数:  字号:〖

编者按:

关注教育发展是民进的主业。近年来,民进市委结合乡村振兴,就乡村教育开展深入调研,同时强化民主监督,分析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并形成了有一定影响的调研成果,受到中共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现将民进市委副主委兼秘书长戴晓娥牵头的课题成果刊发如下:

 

(《团结报》2023.11.25)

 

原文—— 

新发展阶段振兴乡村教育的现实问题与发展建议

 戴晓娥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前所未有地对乡村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之后两年的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提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破解乡村教育的现实问题,找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有效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振兴乡村教育的现实问题

乡村教育功能定位产生较大偏差。乡村教育有两大功能,培养人和传播文化。乡村学校培养的是跳出“农门”的锦鲤,进不了城也回不了乡的“无根人”,还是不论在哪里都“记得住乡愁”的爱乡人?杨朝晖提出乡村基础教育中呈现四种现象:片面追求升学率,缺根少魂的“异化现象”;应试导向,学习内容限于书本,学习时空限于教室,与生活脱离的“窄化现象”;育人目标与办学模式趋同于城市学校,缺少乡村特色的“同化现象”;作为在地文化高地主动服务乡村社会的意识与功能普遍缺失的“退化现象”,形象而深刻指出了因乡村教育功能和定位偏差,导致乡村教育缺少自我价值认同、文化自觉与教育自信而逐步失去活力。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功利性教育,把传统乡村教育与村庄不可分割的优势,逐步瓦解,本该深深影响着乡村孩子成长的乡土风俗礼仪、传统节庆活动、特色农耕生产等乡土文化,因缺少参与而被乡村儿童逐步遗忘。

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逐步疏离。教育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社会文明的功能,是赋能乡村振兴的最坚实支撑。1986年4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解决了乡村儿童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身处两种视野的问题:前者立足于“乡村视野”,而后者则立足于“国家视野”。学校与乡村分属两个不同系统,各有各的目标和任务。乡村教育缺少“乡村责任”,乡村建设缺少“教育意识”。在政策设计层面,两者处于分离、脱节的境地。乡村学校虽然身处乡村,却完全独立于乡村社会。主体认识偏离导致责任缺位,教育本来应该承担弘扬乡村文化的职责也就逐步缺失,乡村教育独具的乡村性及其文化认同的义务也就逐渐消亡。

乡土资源和文化在教育中基本缺失。长期以来的工业化、城镇化国家战略带来城乡二元的消极影响,使乡村处于工业、城市的附庸地位,形成了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导的教育思路。乡村教育守护地方的乡土文化,唤醒乡民的“文化自觉”意识的价值并未得到重视。乡土资源和文化在乡村教育中的缺失,不仅让与乡村儿童血肉相连的精神家园分离,也让他们不能正确理解祖辈生产、传承、享受、创造的文明,最终导致乡村文化的衰落,乡村的凋敝。当下的乡村教育,不论是来自教师行为的间接熏陶,还是来自学校知识体系的直接影响,获取的乡土文化元素都是极其稀缺。不管从乡村学校课程内容,到乡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培养,乡土元素全面缺位。

二、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发展建议

以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为目标。要在城乡二元文明共生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框架中,重新认识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要超越“为农”“离农”二元对立思维,以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为主要目标,满足升学、成为产业工人和建设新农村多元需求。“乡土,自然,人本,未来”应该成为新时代乡村教育的核心要义。乡村教育是基于乡村的教育,基于大自然的教育,基于乡村亲情以人为本的教育,基于对乡村传统文化理解的教育,要建立从乡村学习起步,走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乡村教育承担着为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培养人这个具有决定性力量的任务,要将人力资本植入乡村教育中,通过良好的教育公共资源与教育文化服务,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与价值观念进步,劳动者知识与技能的形成。

以城乡融合村校协同振兴乡村教育。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取向,与城市教育进行交流和共融,实现乡村学校从“城市给我”到“优势互补”的心理转变,提升文化认同与发展自信,重塑乡村教育的地位,提振乡村教育信心。把乡村教育融入乡村建设行动,与乡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产业建设等项目形成关联,发挥协同效应。让乡村的自然景物、乡土文化、特色产业“活”起来,既能作为乡村学校育人场景,又可促进乡村文化复兴。建立“村庄空间—中心社区—城镇地域”多中心协调的共生系统,以教育和文化为纽带,激活乡村社会的地方性知识、自然禀赋、风俗文化、乡贤力量等内生资源,通过乡村社会的内在配合以及政府的外在支持,以“自发与可持续”为核心,实现“农民市民化”“主动式与内源式”发展。加强校村共建,提升办学联动水平。让学生们体验新农村之大美,追溯新农村之嬗变,走进新农村之产业,传承新农村建设之薪火,留住“文化血脉”之“根”,实现资源共享、联创共赢育人格局,推动文明乡风的形成。

以乡土人本课程促进育人方式变革。打破长期以来乡土元素在乡村教育中缺位的现实“困境”,以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为出发点,将无形的乡土文化转化为有形的育人场景“乡村生活场景”是情境和场域,是社会文化的载体,“育人方式变革”是路径和目标。推动乡村生活场景下育人方式变革,充分利用生活片段、劳动场景、山林田野等自然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学科教学和各类实践活动。以“整合教学”的思维融通学科知识和乡土文化,将真实世界引入课堂,把体验、参与、观察、实践的教学方式作为常规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帮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沉浸学习中,发现学习的意义,增进文化的认同,形成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的良好教育生态。

中国民主促进会常州市委员会主办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行政中心3号楼 电话:86-519-85683926 邮编:21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