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进文苑 > 内容
春节食俗话馒头
发布日期:2022-02-10  来源:民进  浏览次数:  字号:〖

馒头是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传统食品,是许多地方新年必备的食品,尤其是在困难的年代,因其采用发酵面制作,蒸制后体积变大,老百姓将之做的好坏预示着来年是否能发财之意(其实面是否发得好和发面技术有关)。

关于馒头大家很熟悉,也经常吃,那么馒头是怎么来的呢?今天和大家聊一聊。相传,馒头是以祭品形式出现的,它的创造者是妇孺皆知的诸葛亮。据传在距今一千七百年多年前的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在西南七擒七纵收服了孟获后班师回朝,行军到泸水时,忽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巨浪滔天,导致军队无法渡河,诸葛亮对此大惑不解,急忙请教前来相送的孟获。孟获告诉他:“多年来这里一直打仗,战争不断,因此许多士兵都战死在这里,这些客死异乡的冤魂野鬼常常出来作怪,凡是要在这里渡水的,必须祭供,否则风浪不止,无法渡过河去。要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祭供才能平安无事,而且来年此地会是一个丰收年。”

用人头作祭品,这代价实在太大了,这对于爱民如子的诸葛亮来说,他是断然不能接受的。他苦思冥想,最终想出用一种物品代替人的绝妙方法。他命士兵宰羊杀牛,把牛羊肉剁成肉酱,在外面包上面团,做成人头模样,入笼蒸熟。他亲自将此祭品一一摆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后一个个丢入泸水中。

果然应验,祭后的泸水顿时云开雾散,风平浪静,大军顺利地渡了过去。这种祭品被称为“馒首”,因馒首作为供品祭祀后可以食用,人们便从中得到启示,逐渐以馒首为食品。由于“首”和“头”同义,人们就把“馒首”称作“馒头”。 

从中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即诸葛亮所用祭品中的馒头是放馅心的,这和我们今天吃的包子是一样的,为何叫馒头?而目前市场上买的馒头却是无馅的,这又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包子和馒头的区别!

包子一词最早见于北宋陶谷所著《清异录》,书中记载了五代时后周京都汴梁有个叫张手美家,售卖四时节日食品,夏天出售的为绿荷包子。又宋仁宗诞辰日(1015)宫内命御膳房造“包子以赐臣下”。而馒头一词则出现的比较早,因它与诸葛亮有关,这在《事物记源》中有记载。

到了宋代,对馒头有了不同的叫法,在北方地区对有馅的称为“包子”,无馅者称为“馒头”。但南方(主要是长江下游一些地方)不论有馅的或无馅的都称为“馒头”,现在因交通、信息发达,南北交融,为了便于两者识别,基本上南方也和北方一样称呼两者。说到底,两者的区别主要是馅心的有无,他们制作的面团都是相同的,都采用发酵面团。在酵母没出现前,发面都采用老肥制作(因面团中含杂菌使得面团发酸,要采用兑碱的方法进行酸碱中和),制作难度大。现在有了酵母(酵母菌,一种微生物)方便多了,随时可用。在全国各地都有做包子和馒头的,而且还比较有名,如天津狗不理包子、广东的叉烧包、四川的韩包子、成都的什锦包子(原名叫“包罗万象”,也与诸葛亮有关)、新疆的烤包子、山东的高桩馒头(采用呛面制法,熟后可层层剥下,很有特色)等,而要论最好吃、知名度更高的莫过于江苏扬州的“三丁包”,此包子制作,不仅有历史,据说和乾隆帝有关,而且发酵面制作技术非常高,面团很软,非常考验包捏技术。该技术有个专有名称叫“甩手包”,包捏时两手甩动,配合巧妙,如没有一定功底的人是无法包捏的。它的收口也和一般的包子有区别,称为“鲫鱼嘴”,即像鲫鱼张开的口,通过口可以看到里面的馅心。因扬州的百年老点“富春茶社”早茶很有名,富春的包子也最有名,大家去扬州可到此店品尝,也不枉扬州之行。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冷冻食品大量出现,扬州的包子也进行了产业化,各大超市有售,但要品尝美味可口的大包还是到店里品尝现做的更能愉悦味蕾。

而我们常州的百年老店,迎桂馒头店和银丝面馆制作的包子也很好,基本上保持了传统的风味,还有一些老手艺人制作的包子吃口有咬劲,纯手工制作,包括“霡全食”选择的包子也是如此。但市面上有很多包子铺里卖的包子实在难吃,入口即化,无劲力,从面粉到膨松剂的选择都不够地道。要想包子好吃,除了面皮要松软、有劲道,馅心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无论咸馅还是甜馅:选材要到位(新鲜度、质感、产地等);加工要合理,如素馅要添加适量的油脂吃口才油润爽口,荤馅要注意不要有腥异味,馅心宜小不宜大;调味要清淡适中。

另外,还有一些被称为“包子”的产品,如各式汤包和小笼包,无论从皮子到馅心则又是一种做法,与上面所谈的包子有很大区别。  (洪霞)

中国民主促进会常州市委员会主办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行政中心3号楼 电话:86-519-85683926 邮编:21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