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进文苑 > 内容
最美好的爱情
发布日期:2018-07-12  来源:民进  浏览次数:  字号:〖

胡金芳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是美好的人生画卷。比这样的爱情还美好的,应该是生死相依了吧。

李银河与王晓波的爱情,在王小波去后的20年里,一直携手,突破了时空界限,生死相依,相爱永恒——仿佛,我们看到了爱情最完美的样子。

我不大喜欢王小波的文字,在王小波正当盛年的时候,被各种宣传吸引,买了几本他的书,第一本《沉默的大多数》就没看进去,以后也就对他的文字渐行渐远,后来不断地看到关于王小波的各种解读,推上神坛,忍不住回看他的书,还是都不了了之。

但王小波从未离开过我,各种王小波的宣传,从未间断,时间久了,次数多了,才觉得这是一种“王小波现象”,或者叫“李银河+王小波”现象。前几天,“十三邀”以文字的形式,做了一篇王小波的宣传,代言人当然是李银河,一切有王小波的地方,一定有李银河,王小波的代言人就是李银河。因为李银河,成就了王小波文坛的不朽,因为王小波也有了李银河被大家熟识接受。

像王小波与李银河,相遇相知互相成就,应该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吧。

“关于爱情”是什么?几千年前,古代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曾提出这个问题:什么是爱?并以狄欧提玛这位爱的导师的话作答:“它既非不朽之物,也非必朽之物,而是界于这两者之间……它是一个伟大的精灵,而正像所有的精灵一样,它是神明与凡夫之间的一个中介。”——李银河自己的博客开篇博文“关于爱情”这篇博文里就这样描述,她也这样践行的。

他们相识之初,王小波被嫌弃太丑,因为丑要分手,连李银河的妈妈都嫌王小波太丑,“我妈妈对小波不看好,有一个原因就是嫌他长得丑,有点拿不出手。后来妈妈的闺蜜宋阿姨见到小波之后,跟妈妈说:“孩子一点也不丑嘛,不错嘛。”妈妈听了才松了口气,不再反对了。”——仿佛和千万个家庭对孩子的婚姻的样子,妈妈也因为闺蜜的认同,跳过了样貌这一关。也许,在爱情里每个人不能免俗,有凡夫俗子的“门当户对”、“审美”,也有“没有美的容颜有什么关系呢?我爱的是你深沉的灵魂。”——李银河语

王小波与李银河就读于美国匹兹堡大学,归国后王小波就职于人民大学。1992年,40岁的王小波选择了辞职,准备安心写作。写作,即使在文革后文化思潮的高点上,依然不被看好。而站在王小波身后最支持他的,就是李银河。

王小波的大哥王小平对李银河说:“小波靠写小说没法维生啊。”

她回答得很坚定:“我坚持小波必须写小说,因为他的文学才能荒废太可惜了。生计所需的那点儿物质太容易满足,实在不行,我一个人工作也够用了。

李银河鼓励小波:“好好写,将来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你的。”

王小波的早逝,是李银河内心的痛。王小波生前并没有多少名气,作为一名作家,他写的书并不畅销,甚至有的书稿因为他对性的一些直白描写触犯了当时的尺度而不能出版,他并不能靠写作养活自己。反倒是在王小波逝去的20年里,李银河更加成就了王小波的才华与美名。因为有了李银河这传播,这些年王小波越来的越多的作品重新出版,重新走向畅销书榜单,各种“王小波现象、”、“王小波思想”“王小波论坛”推动下,王小波的文学地位走向神坛。

这样的支持、扶持、欣赏,是世界上最好的药,催人发奋,,张爱玲说“最厉害的病毒,是爱和谎言。”那我想他们两个中了的最重的病毒。李银河践行了自己的诺言,王小波终究没有被埋没!

想起苏轼记梦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自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读来真是令人一唱三叹,愁肠百结。我若与他相见,也会相顾无言泪千行吧——李银河在王小波逝世20周年祭文里,尽管唏嘘,但是我想他们无憾!

附简介:李银河与王晓波,1980年结婚,两个人一起就读于美匹兹堡大学。都在1988年回国,王小波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直至1997年去世,45岁。李银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性学家,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师从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

中国民主促进会常州市委员会主办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行政中心3号楼 电话:86-519-85683926 邮编:21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