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会 > 内容
我看秋白诗歌
发布日期:2017-05-04  来源:民进  浏览次数:  字号:〖

周二中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毛泽东同志为《瞿秋白文集》出版写了一段话,高度评价了瞿秋白的革命精神,最后说到,“他的遗集的出版,将有益于青年们,有益于人民的集体事业,特别是在文化事业方面。”

在此之前,周恩来同志亦对瞿秋白的文化遗产有所评价。1945年底,瞿秋白的生前好友羊牧之先生将瞿秋白四首遗诗抄寄周恩来,并附信云,“当兹大局粗安,谨抄录奉上,庶几故人遗稿得先生而不致湮没,亦后死者之责也。”周恩来于194628日回复羊牧之一信,内云,“今后如觅得手稿,希即劳神寄下,以便保存流传也。”同年321日又复一函,信中相嘱,“复有知友如先生者,为之收集残稿,捃jùn拾散佚,以待传之后世,则感激者不徒敝党与秋白同志个人而已也。”

细读瞿秋白诗歌,深感其诗歌“在文化事业方面“的贡献与影响,是具有“保存流传”价值的。周恩来当年殷殷相嘱,正是看中瞿秋白诗歌的革命意义与历史影响的。

本文即从瞿秋白诗歌的内容、创作目的与形式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理解。

             一、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千古不易的现象与规律,离开了自己所处的时代,你写的文字就是无病呻吟了。综观瞿秋白不多的诗歌,我们不难发现,他是将自己置身于那个纷繁的时代背景之下,写出了自己的所遇所思和爱恨情仇的。就瞿秋白诗所涉及的范围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写时事。需要说明的是,瞿秋白首先是一个政治家、革命者,其次才是文人。虽然他在《多余的话》中坦言,自己本来是个半吊子文人,以前想研究学问过一辈子,但事实是,时代的洪流倒逼使他成为阶级斗争中的领导者,这是他的宿命,也是他的光荣。在瞿秋白不多的诗歌作品中,大部分是写时事的,他以诗为武器,在另一条战线上来与反动派作斗争。例如,瞿秋白作于1920年的《远》一诗,其实就是一幅社会现象的速写画,一方面社会下层人民在“呻吟,呻吟……,”“赏……我冷……”,一方面是警察野蛮的吆喝声,“咄!滚开去!哼!”“站开,督办底汽车来了,/哼!火辣辣五指掌印,/印在那汗泥的脸上,也是一幅春锦。”阶级的对立、社会的不公、国家机器的为虎作伥,从中可见一斑。秋白说过,五四学生爱国运动也把他卷入了漩涡。其实,他不是被动地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前进,而是在这场社会大变革中勇立潮头,摇旗呐喊。“我的思想第一次与社会生活接触。而且学生运动中所受的一番社会的教训,使我更明白‘社会’的意义。”[1]这首诗以及后来的许多诗歌,都是在写社会、写时事。1923年《天语》一诗,第一句“大地山河,如今还剩得几许”,大有屈原悲怆问天的气势。“飘忽归来天国,故乡已无住处。”这是无奈的现实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茫茫世界,自己已无归处,可悲可叹,更可愤啊!

(二)写生活。革命家也有自己充盈的人生,瞿秋白也不例外。瞿秋白写生活的诗,所涉及的范围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写爱情。1935年入狱后,瞿秋白集唐人句子作有一首《忆内》诗,“夜思千重恋旧游,他生未卜此生休。行人莫问当年事,海燕飞时独倚楼。”这其实是一首深沉的爱情诗,同时也是一个丈夫在向“最亲爱的人”作最后的诀别。这首诗虽集的是前人的句子,但一点也不牵强,这几句诗组合在一起,所包涵的感情非常深厚,仔细评品,那种空旷苍茫的感觉直入人的心扉。为了革命,为了大众的幸福,我走了,从此以后,你可能就是“海燕飞时独倚楼”了。对不起了,亲爱的人!这是一种悲壮的革命之爱,分离也是爱恋。被瞿秋白的诗说中了,后来的事实是,杨之华没有再婚,这并不是杨之华思想中有封建残余,而是她觉得瞿秋白在她的心中,无人能替代。这是我们现在可见到的瞿秋白留下来的唯一一首爱情诗,当然,瞿秋白一生中所作的爱情诗一定不少,据丁玲回忆,瞿秋白当年与第一个妻子王剑虹初恋时,“每天写诗,一本又一本,全是送给剑虹的情诗。”瞿秋白与王剑虹婚后不久,秋白南下广东参加国民党“一大”,“几乎每天都要寄一封用五彩布纹纸写的信,还夹得有诗。”[2]无情未必真豪杰,可惜这些诗已失传,要是当初能保留下来,后人还会发现瞿秋白丰富的情感世界的另一面。二是写亲情。瞿独伊虽非秋白亲生,但瞿却视为己出,他写过一首赠给女儿的诗,全诗不长,“小小的蓓蕾,/含孕着几多生命,/陈旧的死灰,/几乎不掩没光明。/看那沙场的血花灿烂,/经过风暴之后的再生,/谁道是无意中的赤化?/却是赤爱的新的结晶。”读完全诗我们便可看出,作者其实已经跳出了亲情的范围,他已经将孩子当作“赤爱的新的结晶”来看待与呵护了,这其实是一个革命家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看待家庭与亲情问题了,这个视角很高,用意也深远。(另,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前文所说的《忆内》诗也可算是写亲情的。)三是写友情。瞿秋白一生虽短,但游历很远,在生活与革命工作中也结识结交了许多朋友,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就是一位,1921年,瞿秋白在一幅画上题诗赠给她,“皓月落沧海,碎影摇万里。生理亦如斯,浩波欲无际。”全诗的境界非常阔大,反复吟咏,我们可以体会出诗中的人生哲理。1923年,瞿秋白又写过《寄XX》一诗,此诗是未完稿,只有第一部分,此诗写给谁,又为什么没有写完整,都不得而知了,但从已经写出的短短几节来看,此人无疑是秋白的朋友与战友,不然,他也不会以诗相赠相励。在秋白所有赠友诗当中,以《赠羊牧之》(四首)为最长,诗写得很动感情,人生的风霜、世事的流变以及对友人的叮嘱等,尽在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瞿秋白写生活的诗,大致除了以上三类外,一定还有其他方面的内容。事实上,1920年秋,秋白在去苏俄前,特意去济南看望父亲,同时将一本诗词文稿交给父亲保管。这本文稿与上文提到的写给王剑虹的情诗一样,都没有保存下来。可以得出结论,秋白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他人生阅历的范围,也就是他诗歌所反映的内容。

(三)写心情。诗人多情,瞿秋白家庭多难,外加上社会纷乱,这一切都会在他心头投下深深的影子。他早年写过一首无题诗,“雪意凄其心惘然,江南旧梦已如烟。天寒沽酒长安市,犹折梅花伴醉眠。”写出了一种颓丧的心情。1932年他还将此诗书赠鲁迅,并云,“此种颓唐气息,今日思之,恍如隔世。”瞿秋白入狱后写的诗,大多可算到写心情这一范畴中去。人之将死,他思索的东西很多,具体的物象已不足以表达他内心的一切了,他有时是用议论式的语言来作诗,来写心情,如他在送给狱医陈炎冰的照片上题到,“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这些话可以不算作诗,但却是一个看破生与死的革命者的心灵箴言。

二、瞿秋白诗歌的特色

瞿秋白是一个从旧式家庭中走出来的人,同时又接受过新式教育,并且出国开了眼界,在诗歌创作上,不拘形式,呈现出风格多变语言雅俗并用的特色。

(一)语言以白话为主。五四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瞿秋白在诗歌创作上是遵循了这一号召的。作为一个学者,瞿秋白在诗歌里没有玩之乎者也,而是努力写出普通劳动者看得懂听得明的诗歌,他所努力的目的,就是要让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服务于现实的战斗需要,他创作的一些长诗,都是白话诗,有的是俗话诗,甚至是打油诗。如1932年初作的《上海打仗景致》就是通俗唱词,纯用大白话道出了日本兵在上海犯下的罪恶,号召人们起来抗争。当然,瞿秋白创作白话诗,也是遵守诗歌规律的。他说过,“诗的主要形式就是节奏和韵脚。”他是朝着这方面努力的,并且做得很好。还以前面提到的创作于1920年的《远》为例,诗中直接使用乞者与警察的语言,让读者感觉到似乎自己眼前就发生着那一幕。无外乎有人评价,“瞿秋白同志这首诗的成就,不论在思想内容或音节的谐和,都算是好的。”[3]

(二)善于做到古为今用。瞿秋白的古典文学根底很深,在诗歌创作上,他能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从瞿秋白留下来的不多的古典诗词当中便可看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集句成新诗。现在所能读到的有两首,一首是前文所提到的怀念妻子的忆内诗,集唐人句,表现了自己十分复杂的心情。第二首是就义前的绝笔诗《偶成》,“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 心持半偈万缘空。”这两首诗虽是集前人成句,但乍一看,却看不出一点痕迹,可见瞿秋白古典文学腹笥之深厚。二是旧瓶装新酒老调弹新声。这从他在狱中创作的那首《卜算子》词可以看出。“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眼里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词意来源于陆游的《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两相比较,我们会发现,陆游的意境是凄清的愁苦的,而瞿秋白一改此风,化悲苦为豁达,就是我离开了这个世界又怎么样呢,“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这种高爽的气势,也只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才能拥有。

三、瞿秋白诗歌的作用与意义

留存下来的瞿秋白诗歌虽不多,但其大部分诗歌都如他的政论文一样,是具有战斗性的,也如鲁迅先生的杂文一样,是掷向敌人阵营的匕首与投枪。品读瞿秋白诗歌,其作用与意义是超越时代的。

(一)将诗歌作为战斗与讨伐的武器。瞿秋白的诗歌,热情的呼唤革命,号召劳苦大众起来斗争。如他1923年写的《赤潮曲》,就大声疾呼,“猛攻,猛攻,/捶碎这帝国主义万恶丛!”诗写得毫无顾忌,更有甚者,后来的诗矛头直指蒋介石,如三十年代初写的“妖孽忽神圣,蓝天白太阳。一生皆矛盾,无话不荒唐。梦绕黄金国,魂飞乌托邦。只因承道统,断发复华装。”句句都如锤子一样敲在蒋介石身上。在《东洋人出兵》中,瞿秋白更是干脆地在诗中指名道姓地骂,“蒋介石是个牛屄精,/他说三年废约一定废得成,/还说废不成尽管要他的命,/现在三年过了是个什么情形,/原来废约废到了送掉东三省。”九一八时,各地学生发动爱国运动,蒋介石曾说,“三年以后,失地不能恢复,当杀蒋某人之头,以谢天下。”后来一切都落空了。瞿秋白的这些诗歌,不能不说是打在蒋介石头上的重棍。以致后来瞿秋白被俘后,蒋介石电令“就地枪决,照相呈验”,也就不难理解蒋介石之愤恨心理了。

(二)瞿秋白诗歌浓缩了那个时代。其实,瞿秋白诗歌的战斗性,这本身就体现了那个时代左翼文艺的特色。瞿秋白诗歌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从他诗歌这一滴水中,我们便可窥见那个时代的特质。一是瞿秋白自己及家庭的经历变故,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影子。如他1916年时作的《哭母》诗,不仅是他自身心情的写照,同时还写出了当时的人情世态。“饥寒此日无人管”,这种被社会抛弃的悲凉,非此境中人是体验不出滋味来的。二是瞿秋白诗歌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也显示了一定的意义。瞿秋白是最早接触苏俄见到列宁的人之一,在中苏关系史上,瞿秋白是值得被记上一笔的。如作于1921年的《秋意》和上文提到的《皓月》诗,都是分别题在画上赠给苏俄好友的。瞿秋白受父亲影响,画画得好,我估计,他送给苏俄友人的画也是他自己画的,又在上面题诗,这可算作较早的中苏文化交流的一部分,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件事。

(三)瞿秋白的诗歌体现了一定的哲学思辨。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是在赠狱医陈炎冰的照片题的那几句话,秋白在下面写道,“这并不是格言,也不是哲理,而是另外有些意思的话。”其实,这就是一首小小的哲理诗,它向人们揭示的是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一个人,只有灵魂与肉体相统一,人生才有意义,否则,灵魂出窍了,人就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此时的瞿秋白,需要的是高洁的灵魂,他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周恩来曾说瞿秋白是将“生死参透了”,评得很到位。

总之,时代的行吟,这是瞿秋白诗歌到今天还值得我们学习与研究的意义之所在。毛泽东与周恩来之所以看重瞿秋白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化遗产,很重要的一方面也基于这一点。瞿秋白是位伟大的革命家,他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无产阶级事业,他留下来的诗歌,就是他在献身伟大事业过程中的心声与回响,是永远值得我们探究与思索的!



[1] 《瞿秋白文集》第一卷,P23-24

[2]丁玲《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文汇》增刊1980年第2期。

 

[3]丁景唐《学习鲁迅和瞿秋白作品的札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版,P143

 

中国民主促进会常州市委员会主办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行政中心3号楼 电话:86-519-85683926 邮编:213022